祁連山中,狹小難行的山路。
“長海叔,累死三匹馬了。”
散落在河西的十萬韃騎,被數十萬大明軍民圍攻,群毆,走投無路便大部逃進山區。河西走廊兩側多山,向西有祁連山,向東有合黎山,向南又有烏鞘嶺,四散而逃的韃騎一部進了烏鞘嶺,大部慌不擇路湧向連綿起伏的祁連山脈,卻被五孔不入的軍情司密探洞悉,提早將告急軍情傳了出去。
西南奏報,六月末,西南雄師已衝破印北天險,雄師正在剿滅蠻人,隨時能夠調派一支馬隊南下,直搗雄霸南亞次大陸的莫臥爾王朝要地。西南破局,讓馬城長出了一口氣,一旦西南疆場騰脫手來,大明四周受敵的壓力驟減,起碼能夠騰出十萬後備兵力。
第一千零一章 洞徹先機
也隻要呂長海這般邊軍老卒,在邊軍打了那些年仗,才曉得一門小炮在山地防備戰的感化有多大。一聲悲鳴,一匹馱馬不堪重負,馬失前蹄身子一歪,便大口吐著白沫,那四門雖是小炮卻也有兩三百斤重,不免要累死幾匹馱馬,四周清澗後輩倉猝圍攏疇昔,將那門虎蹲小炮解下來。
現在,清澗團練靠著馮德的乾係,換了裝,實在算一支精兵了。
故此,馬城不斷的將行轅往前移。
此番,便是軍情司混在韃騎中的數百密探,起到了極其關頭的感化。韃子一動,軍情司密探便輕騎飛報,便讓明軍搶了個先手,先一步趕至扁都峽天險設防。兩軍相爭,明軍占了極大的先機,便是這小小的先機,決定了大明西北而後數百年的局麵,一舉奠定了大明覆興的局麵。
呂長海領三百清澗團練,牽著馬,帶著軍需補給在山巒中穿行,前頭,背麵,還各有一支長途跋涉的友軍。呂長海整了整身上極新的大紅棉甲,穿上這身紅色棉甲,呂長海便感覺有點白馬長槍的感受了,自接到肅州軍令,命各部速援扁都峽,這一起行來呂長海享用友軍羨慕的諦視。
呂長海隻是心如鐵石,皺眉道:“換馬。”
一眾清澗後輩無法,隻得將大包小包的口糧從馬背上卸下來,好些人冒死將甲等口糧,肉乾餅子往懷裡揣,揣不下了才棄置在路邊。還是捨不得仍的,便留給後隊的友軍吧。仍了口糧,清澗團練隨身照顧可供三天合用的口糧,輕裝上陣,沉默的穿行在山淨水秀的祁連山中。
多數督行轅不斷的遷徙,牽一髮而動滿身,火線各部明軍便瘋了普通圍攻韃軍,即便是最貪恐怕死的將領,也殺紅了眼,不肯在多數督眼皮子底下,落下個怯懦畏戰的罪名,這如果貪恐怕死的醜態落在多數督眼中,那還能有活路麼,為子孫後代計,這個時候也不能認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