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被建虜用作馬場,荒廢多年,現在則大多發給了城中敗落戶,作為根基口糧田。這也是遼東各府的新政,口糧田從四五分,到兩三畝不等,也是遼瀋兩城多量停業仆從的拯救田,事關嚴峻。
城外現在是天寒地凍,地盤前些日子便被劉守民,帶著一群農戶淺耕過了,遼陽的耕地
搽了汗,劉知縣看看四周荒地上漫衍的灌井,都是遵循兩位屬官的籌劃,以一百畝為一方,四角和中間各打一口井,每口井用桔橰提水,一天能夠灌溉二十畝,一等來年春暖花開,地盤堅固了,這打井一事便可儘快實施。
為確保慶典順利停止,兵備衙門,軍需後勤各司倒是同心合力,大型糧船隊停靠在山海衛等候卸貨,一支支車隊,馬隊來回於鬆花江兩岸,馳驅於遼東各府,將敷裕建州出產的江魚,河魚,野味送進各城集市,借海運之便,東南亞盛產的上品香料,更是成了遼東人親睞的豪侈年禮。
遼東缺人,青壯勞動力更是稀缺,家中有一兩個青壯男人,勤奮些便可吃喝不愁,家中儘是老弱的也可做些手工活,保持著餓不死。
一群遼陽農戶有些發矇,是這世道變了,還是我們給韃子當主子當傻了呢。
遼陽,新城。
第七百零八章 知縣
劉守民氣中一喜,帶著護兵上馬趕疇昔,一個穿八品綠袍的同窗迎過來,鎮靜叫道:“學長,學長,龍尾車製成了!”
一小隊明軍騎著馬,護送著一名身穿藍色官袍,胸前繡著銀煉雀的七品文官,在田間地頭,各處莊子裡逛逛停停。這位七品文官便是新上任的遼陽知縣劉守民,開原新學新畢業的新學舉人,位列三甲,一畢業便授了個遼陽知縣,在遼東宦海激發了一場不大不小的地動,也讓劉守民戰戰兢兢。
久未呈現的燈會,龍燈隊重又呈現在開原街上。
遠處,冰封的太子河邊,人群俄然收回一陣歡叫聲。
正歡鬨時,劉守民俄然摸摸臉,抬頭看天,紛繁揚揚的雪花落了下來,劉知縣竟一時呆住了,竟下雪了麼。
念及此處,劉守民哪另故意機過年,滿腦筋都在想著來歲的春耕。
一群敗落農戶則圍著高大的龍尾車,嘖嘖稱奇,群情著這甚麼世道,怪哉,給韃子當了些年主子,怎得連這世道也看不懂了呢。這世道,怎的衙門裡的各位大老爺年青的不象話,還會做木工活,鐵匠活呢,這幾位大老爺在河邊爬上趴下,叮叮鐺鐺敲了十多天,咯吱咯吱的拉著鋸,竟然連這麼高,這麼大的水車都做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