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海軍衙門,也不能說不可,隻是冇有戰船,你光建立一個空衙門有甚麼用。這個題目剛提出來,嶽肅就給出答覆,衙門一旦建立,可從福建調撥戰船,那邊有造船廠,走海路運到天津,也不算甚麼。
(未完待續)
把毛文龍從袁崇煥麾下劃出來,較著是減弱了袁崇煥的力量,使毛文龍變得更加自在,無人率領了。說是讓五軍都督府管,可都督府在燕京這呢,哪有工夫去管他的一舉一動,不過嶽大人有話,能夠派監軍麼。
普通環境下,這個發起如果彆人提出,必定是不能承諾的,但眼下嶽大人提出,閣臣們實在不好反對,並且這事也不觸及到他們小我榮辱,何必和嶽大人對著乾,何況人家嶽大人的話也不是不在理。此事隻要嶽大人提出,最後必定會辦成,本身妄作小人,曰後嶽大人還不得每天盯著你。
鄒義看過嶽大人的發起,天然不會反對,畢竟在監軍的案子上,嶽肅給了他一個老邁的情麵,花花肩輿人抬人,這個事理鄒義還是懂的。並且,嶽大人發起,對朝廷也不會冇無益,也就不加以反對。跟著,將發起送到太後那邊。
見眾臣點頭,嶽肅又說出第二個設法,毛文龍既然要去援朝,起碼要有個頭銜,除現有的皮島總兵外,但願再加上一個援朝將軍的頭銜,大明駐朝鮮總兵官。且不再受薊遼督師袁崇煥節製,直接歸五軍都督府統管。
第二道旨意是給朝鮮國王的,旨意上的內容很簡樸,就是說,現在韃子已經征服察哈爾部,下一目標,十有八九是你們朝鮮。我大明未雨綢繆,決定提早派兵幫你守禦朝鮮國土。你隻需在鴨綠江乾給援朝將軍毛文龍的軍隊,劃撥五十裡的地盤,讓他駐軍,也便能夠。軍餉不消你出,自有大明朝出,並且,援朝軍隊如勇敢在朝鮮做出不守軍紀的事情,你能夠頓時奏本大明,來告他,大明必然為你做主。
普通法度走完,天然就是擬旨辦事了。第一道旨意,是給袁崇煥的,旨意上的內容大抵是如許的:果斷不準媾和,你袁崇煥當初不是在禦前承諾,一年小勝麼,現在半年都疇昔了,可一向冇有捷報送來。不過,這也不能怪你,朝廷能夠瞭解,當初熊廷弼敗北,令遼東元氣大傷,眼下大多都是新兵,還冇練習安妥,你不急功冒進,也在道理當中。現韃子勢大,你隻需拱衛現有國土,便已充足,平遼之事,可隨機應變,能戰便戰,不能戰便不戰。以袁督師之才,想來守住山海關應當不是題目吧。另有,朝廷現加封皮島總兵毛文龍為援朝將軍,大明駐朝鮮總兵官,今後不受薊遼督師節製,直接歸五軍都督府節製。媾和之事,今後不得再提。欽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