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好了,諸位嬸子大娘不要焦急,你們回家稍待,我們一會兒就有人進村的,送貨上門,比你們在這兒買可便利多了。”李智倉猝跳出來大聲喊道,實在是進村的人還冇定下來,貨色也未發到他們手中。
“哎呀,你們是賣羊氈吧?”
“不了,找幾個兄弟村兒裡喝兩口去。”馬二答覆,誌文他們的飯菜味道那是真好,就是冇有酒喝,可惜了,趁著明天賣了羊氈,有些銀錢,去開開葷。
“嘿嘿,小誌,我開初也是照你這麼想的,還被村裡人笑話了一通。他們這的鹽湖但是個寶,春夏之交能曬鹽,
“小誌,小誌!”馬二說完,見誌文還在愣神,“另有事兒嗎?冇事兒的話我走了。”
一旁的馬二兀自乾脆著:“我們的羊氈冇得說,還比內裡便宜很多,他們都想著多買些歸去,好給男人做身衣裳出工呢。”
幾個膽兒大的還想衝到馬車旁細看,被小林、大成他們帶著人擋住,見這些小孩不言苟笑,手中又有兵器,這才悻悻分開。
這個村莊不錯,另有個小酒坊,有鹽湖就是好啊,這麼重的旱情,彷彿冇受多大影響。
誌文曉得大師眼饞歸眼饞,卻都怕他難堪,
“宋嬸兒,要不你和囡囡她們先把本身穿的毛衣織好?”誌文見小英眼饞得緊,主動問道。
“行了,收起來吧,算你這回的賞金了。”誌文笑罵,“如何回事兒?”
“就是我們之前程經的幾個村莊,有小媳婦兒回孃家的,就把我們的羊氈又好又便宜的信兒給傳開了。”馬二見誌文不收褡褳,心中大樂,又揣回了懷裡。
“出工?天寒地凍的,出甚麼工?”誌文很迷惑,普通北方的農戶,夏季都是呆在屋裡的,俗稱貓冬。
“籲......”,拉車的馬被勒住韁繩,收回低低的嘶鳴,幾輛馬車車輪前後收回刺耳的聲響。
“我們先穿上吧,多出來的,到了蒲州,再去嚐嚐水,看能不能賣掉。”
“大師彆急,”誌文笑道,“我包管都能穿上這毛衣。”
但芒硝算是一味中藥,代價必定不便宜,藥店裡量也不會多,難以滿足他的需求。
“不消不消,小誌。”小英娘倉猝點頭,羊皮襖雖膻,可她非常滿足,她曉得那種特彆的羊毛未幾,可不敷他們這些人和那些孤兒用的。
“前麵疇昔不遠,是河東蒲州,傳聞有鹽湖,他們都是到那兒出工的。”
誌文他們的馬車剛在一個村口站定,一群嬸子、大媽就圍了上來,嘴裡另有些抱怨,不由分辯地拉起災黎身上的羊氈看,很多災黎賺的賦稅很多,本身也買了羊氈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