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倒是將大綬的名字,藏在了“安邦定國”這四個字裡,任其自選。
“不敢當,不敢當,孫伯,您這話說得太重了。”
板蕩膻腥忠貞顯,江山代代頌英賢。
曾在桂林擊敗大漢奸孔有德,駭得其他殺身亡,後又在湘南衡州陣斬清廷定弘遠將軍謹親王尼堪。
沉吟很久,孫大夫纔開口說道:“大綬啊,那天的局勢實在凶惡,要不是可旺捐軀相救,我這條老命或許就冇了。”
“誌哥,”大綬見擺佈無人,倉猝低聲對誌文說道,“你能不能幫我向孫伯求討情,請他也給我取個名?”
有詩讚曰:
“李定國!”誌文點頭附和,“不錯,這名字念起來順溜,好聽。”嗯,另有些耳熟。
可大綬這孩子也挺不錯的,那天要不是他當機立斷下重手,局麵會糟糕到甚麼模樣都不好說呢。
要不再收大綬做義子?不當,看大綬現在這模樣,就曉得他不必然樂意。
此兩役以後,明末大師黃宗羲讚道:“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驚。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再說孫大夫本身也不是到處認乾兒子的人,收大柱一是確切喜好他,二是感念那天他為本身擋刀,自從曉得他孤苦伶仃一小我,才動了這個動機的。
“謝寄父賜名。”大柱,不對,可旺又重重磕了個頭。
老草坡前草樹香,磨盤諸將墓堂堂。
“當然,接下來要不是你當機立斷,以重手震懾宵小,我們不但保不住誌文留下的那點口糧,就連大師的身家性命,也一定能保得全麵。”
但卻不得不平氣,孫大夫這一手玩得妙,他並冇有像對大柱那樣送大綬一個名兒,隻是誇了大綬一番。
人還跪在地上,頭卻轉了過來向大師笑道:“誌文,小捷,......”,直到把統統人都喊了個遍。
磨盤戰地人猶識,鬼火常同日色鮮。
誌文無語地看著他,大柱這是給人當兒子,孫大夫身為寄父,給兒子取名那是責無旁貸的。
“我揍你哦!”大柱眼睛一瞪,想恐嚇小林。
當然,如果大綬笨拙,冇有明白孫大夫的用心,那也怪不得孫大夫。
本來孫大夫進退兩難之際,倒是想出了這麼個點子,明麵大將大綬大大嘉獎了一番,並效仿三國許劭,給大綬作了一番點評。
孫大夫無法地看著誌文和大綬,本來取個名冇甚麼,可作為送給大柱的禮,現在是義子的報酬,又給大綬取一個名兒,那不是顯得這份禮不貴重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