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就要到家,王鬥內心也是高興,不由加快了法度,很快,他就來到了靖邊墩圍牆外的壕塹旁,這道圍牆高約四米,南向設有大門,門匾上寫著“靖邊墩”三個大字。門的上首設有一個懸樓,內有擂石等保衛兵器,並節製著一個吊橋,平時靖邊墩的墩軍出入,都要依托這吊橋。
此時他身上穿的是一件陳舊的紅袢襖,本來素淨的色彩幾近退去不見,頭上戴的紅笠軍帽也快跨了半邊,腳下一樣是一雙陳舊的紅襖鞋。這便是他穿的大明軍隊製式禮服:鴛鴦戰襖。
長年的乾旱,讓王鬥所處靖邊墩內的水井也是乾枯,而墩內幾個墩軍及家口每天的用水需求便落到了他的頭上,光擔水,每天就要在這條河與火路墩內來回幾次。
舊例大明軍士的鴛鴦戰襖每三年給賞一次,不過此時大明很多邊軍的戰服怕是十年都冇有換過了,王鬥身上的禮服一樣是破襤褸爛,不過雖多補丁,倒是漿洗得非常潔淨,這都是家內阿誰童養媳謝秀孃的功績,她的賢惠是不消說的。
在王鬥腰間,還掛著一麵表白他身份的腰牌,腰牌木質,正麵篆刻“墩軍保衛王鬥”六字,左邊刻著“保安衛勇字捌佰肆拾伍號”幾字,後背刻著“凡墩軍保衛懸帶此牌,無牌者依律論罪,借者及借與者罪同”等字。這是王鬥在靖邊墩戍守的首要憑據,丟失但是大罪。
……
再行走了一裡多,遠遠的,便看到一個微微隆起的小丘上,一個高大的火路墩嚴肅聳峙,墩身高達十餘米,全部形狀呈覆鬥式,模糊能夠看到上首的望廳房屋及燈柱軍旗,在墩的四周,另有一道長達三十多米的馬圈圍牆,牆外另有壕溝,那便是舜鄉堡董家莊轄下四個火路墩之一的靖邊墩,內有守軍七人,王鬥就是此中的墩軍之一。
不過在這舜鄉堡一帶,因為己靠近丘陵高山地區,灌溉不是很便利,加上邇來越來越大範圍的水災,除了靠近那些河邊與溝渠邊的地步外,王鬥看到很多本是良好的地步都荒費了。
不,麵前這個王鬥固然身材是明朝的人,但這個軀體的精力與靈魂卻不是這個天下的人,而是來自後代二十一世紀一個三十多歲的汗青西席身上。簡樸來講,就是王鬥穿越時空附身了,過程很莫名其妙,詳細環境也不成考,總之是後代的王鬥zn有了這個大明朝淺顯墩軍的身材。
王鬥挑著水往東麵方向行走著,他這個身材可稱得上是虎背熊腰,雖說挑著兩個沉重的水桶行走數裡,還是感到毫不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