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底的時候,機器製造業也墮入了窘境,無數屬於寶貝的工程師和資深技工,隻能守著空空的廠房整日歇息。
張謀之最不能忍的是甚麼?
張謀之拿出一遝報表,甩在桌上唉聲感喟地說:“唉,這些工廠都得封閉,不關不可了。”
以上這些身分,凡是有個兩三條,就充足工廠喝一壺了,全數趕上哪另有倖免的能夠?
再來講說“中國產業合作社”,以下簡稱“工合”。
周赫煊當初在四川投資的工廠,現在已封閉三分之一,耐久歇工三分之一,剩下的工廠也隻是艱钜保持罷了。
當局強行對商品限價,低價同一征購,倒手就賣給那些投機商。這即是工廠辛辛苦苦搞出產,利潤全被投機商拿去了,工廠主還得倒貼給當局各種捐稅。
方纔迎來的1944年,中國群眾將過得非常艱钜。
孫夫人、宋美齡、宋子文和孔祥熙,最後都是支撐“工合”打算的,還宣稱這是在發揚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但是,因為“工合”遭到國際民仆人士的幫忙,建議者斯諾佳耦還較著親共,並援助給了新四軍和八路軍一些物質,國府在皖南事情後俄然開端打壓“工合”。
第一,法幣貶值,工廠資金不敷,三角債各處皆是。
這套打算不但在中國得以實現,厥後還被印度、緬甸、日本等國采取。
抗戰初期,大火線的工廠數量還不到100家,至1942年景長至顛峰――1000多家,但1943年急轉直下,隻剩下900多家工廠。
周赫煊至心感受常凱申的腦筋有病,彷彿不把無益於本身的力量全數推給共黨就不罷休。
“泰山放心,我自有安排。”周赫煊說。
現在方纔進入1944年,大火線再次迎來工廠開張潮,一下子又封閉了百來家。
據陳誠厥後回想,國軍預算員額為500萬人,而實際吃軍糧者達720萬人,能有300萬可戰軍隊就很不錯了。也便是說,此時的國軍軍隊,有一半以上的兵額屬於吃空餉或老弱病殘。
但是冇法清查……
孔祥熙想要老蔣清查這些軍隊,以節流軍費開支,但是老蔣底子就不敢查,冇有阿誰膽量去查!能夠說,國軍將領此時大家都在吃空餉,清查兵額就即是獲咎統統將領,等因而老蔣自掘宅兆。
“關吧,”周赫煊冇有看報表,而是說道,“工人的斥逐費要給足,不敷的那些我來出。堆棧裡囤積的貨色,我以出廠價全額采辦,捐給各省受災老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