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五郎張了張嘴,想說些甚麼,又無話可說。
“和我們一起天寶七載明經落第的,就是同年,懂嗎?”
“閣羅鳳這是挾吐蕃以自主。”
閣羅鳳年近四旬,沉穩而有風采,臉上帶著詳和的笑容,隻看錶麵,有些軟弱可欺的模樣。
而後這十餘年間,他在蜀郡隨張宥、章仇兼瓊、郭虛己三任節度使建功立業。
“大王。”
楊國忠不覺得然地笑了笑,道:“不會,鮮於仲通是我的人。”
鄭回又氣又急,心想他們就不怕他把這孩子擲在地上嗎?
七月初二,得知楊國忠已到了新都,鮮於仲通迫不及待招過他弟弟鮮於叔明,道:“你留在益州,我親身去新都縣迎國舅。”
“為之何如?助他歸唐是最好的成果。”高如之苦口婆心,持續勸道:“縣尊,你說過,教養西南的路還很長。那你是想要一個持續教養的機遇,還是玉石俱焚?”
“豈是降了?”高如之道,“都是大唐的臣子,而非內奸,何事不能化兵戈為財寶。”
“如何會這般快?”
牢房的大門被翻開,有人往這邊走來。
“他不是蜀郡豪族嗎?”
但是,不等他出府,已有快馬趕來,稟道:“國舅已進城了!”
所謂“繁華不回籍,如錦衣夜行”,他曾在新都任過縣尉,在本地有很多故交。現在高官在身,天然要好好顯擺一番。
鄭回道:“歸附,他不過是占到了便宜,又怕大唐抨擊,想要見好就收罷了。”
閣羅鳳踱了幾步,感喟了一聲,道:“吐蕃人已經到了,現在就在蒼山以北。南詔是歸附吐蕃,還是歸附大唐?此事交給鄭縣令決擇了。”
“太好了!”
“阿郎,薛白冇進縣城,在城外虎帳安息。”
次日,一封出自鄭回擊筆的降書便分開太和城,北上,遞往蜀郡益州給鮮於仲通。
他家在通善坊,是個租賃來的二進小院,前院養了雞,他阿孃每天都會喂。他阿孃實在出身於太原王氏,年青時也是知書達理的大師閨秀,厥後固然家道中落了,也從不忘教誨他們兄妹三人禮節。
正想著這些,杜五郎忽聽人喚了他一句。
絡繹不斷的步隊湧向太和城。
鄭回怒道:“閣羅鳳反了!”
鄭回微微嗤笑,心想這都是閣羅鳳早有異心的明證。
“你知不曉得我們有個同年,被南詔捉去了?”楊暄俄然到一樁趣事,拉過杜五郎,提及閒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