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 何去何從[第1頁/共3頁]

“除了兵精將猛謀臣浩繁以外,大梁占有大半個天下,涼州善出悍卒、良馬;雍州沃野千裡,盛產糧食;幷州久居邊疆,民風微弱;蘭州本來乃西域之地,有絲綢之路的便當,資金來往無數;威、伏二州的草原兵士悉數投在梁王麾下……另有東北的幽州、西南的益州,現在大梁又占有了荊州,天下兵勇、良田、輜重,十成中有七成出高傲梁!試問,我江東,如何與大梁對抗?拿甚麼對抗?”

文官駱統繼陸績以後,指出了大梁在地區上的強大。

如果早曉得大梁的兵馬如此強大,他也不會生出覬覦荊州之心啊,更不會在大梁兵力不敷的環境下,公開和大梁翻臉了。現在事已至此,悔怨必定是於事無補的了,孫權想聽的,是挽救的體例,而不是倚老賣老的指責。

備受孫權倚重的諸葛瑾,固然冇有說話,可臉上的神情明顯一樣是不看好與大梁爭鋒的。隻不過他的胞弟諸葛亮身居大梁右相國之高位,他出於避嫌,冇有明言罷了。

“大王!大梁不成敵啊!唉――伯符將軍在時,老夫便勸說過他,千萬不要和大梁為敵,伯符將軍一句也不肯聽,乃至於令兩邦反目,現在……老臣懇請大王,看在江東數十萬子民的份上,向大梁乞降吧!”

這是傷筋動骨的龐大打擊,直接讓吳國元氣大傷了,如此寬裕的情勢下,吳國此後該何去何從?孫權深知一個定奪不善,就有能夠導致吳國步上蜀國的後塵,消逝在茫茫的汗青長河中。

那是屬於多數督魯肅的坐位,而現在,卻物是人非,魯肅一病不起,駕鶴西去,令吳國痛失砥柱中流,如同失卻了擎天巨柱,真正的擺盪了吳國的根底。

他現在的哀思,一半是因為魯肅、呂蒙的歸天,另一半,就是擔憂吳國此後的情勢了。

他們說的這些,孫權不是不曉得,他也曉得吳國不過隻占有著江東之地,是不管如何也冇法與大梁爭鋒的,可他就是放不下心中的那一絲執念,不甘心束手待斃,亦不甘心把父兄留下的基業,拱手讓於彆人。

老臣張昭第一個站了出來,顫巍巍的說著。

見孫權久久冇有說話,張昭上前一步,剛要再說些甚麼,老將程普搶先喝道:“大丈夫生於人間,何懼存亡?!我江東另有雄兵數十萬,他馬超再短長,還能同時與魏、吳開戰不成?如大梁兵馬敢來犯境,老臣願搏命一戰,護我江東!”

冇錯,在少年時,孫權也曾為馬超的氣度和策畫所傾倒,不支撐孫策仇視馬超。可現在時過境遷,孫權也成為了一國之主,手中的權力,豈是說能放下就能放下的?在王座的引誘下,古往今來,又有幾人能保持一顆平常心?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