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古拉將約莫三分之一的軍隊,交給了本身的幫手艾克木汗,並調劑了擺設:白彥虎駐喀喇沙爾,艾克木汗駐庫爾勒,互為犄角。
胡裡伯克是這麼想的:我跟老二一貫不睦,就算你傳位給我,我手上冇兵,也坐不住“太子”的位子,何況你個老不死的底子就不要傳位給我!真這麼著了,我不就是老二案板上的肉了嗎?
在阿古柏的打算中,胡裡伯克並不“隨征”,而是留守喀什噶爾。目下,阿古柏的嫡派軍隊,還剩下兩支,一支在喀什噶爾大本營,一支在喀喇沙爾的海古拉手上。如果阿古柏“西征”,天然要把留在喀什噶爾的這支軍隊帶走,那麼胡裡伯克這個“留守”,就是一個光桿司令了。
是次達阪城―托克遜―吐魯番之役,救兵的主帥,就是由海古拉擔負的。
說完,倉促而去。
接著,彌補了一句:這個托克遜,就奉求白總督你啦。
他說的唇焦舌敝,終是無用,海古拉是盤算主張要歸去打內戰的了。
阿古柏冇有想清楚:如果海古拉真的像他以為的那麼能兵戈,這一仗,“洪福汗國”如何會輸的那麼慘?
胡裡伯克不乾了。
*(未完待續。)
目睹“西征”的日期近了,胡裡伯克一咬牙,一頓腳,決定鋌而走險了。
究竟上,多年來,一向是海古拉在外,跟著阿古柏南征北戰,胡裡伯克留在喀什噶爾,賣力碎務和後勤。
達阪城―托克遜―吐魯番之役之時,白彥虎馳援托克遜,一到托克遜城下,方纔好撞上棄城而逃的海古拉,白彥虎苦苦勸說海拉古,說北疆諸城,以托克遜的城池最為堅毅,我們死守待援,氣候熾烈,官軍不能久屯於堅城之下,時候一長,“必有體例”。
海古拉和白彥虎都千萬冇有想到的是,海古拉一走,艾克木汗便自主為汗,並敕令白彥虎,向他儘忠。
“殿下純孝,卑職佩服!”白彥虎說道,“但是,殿下隻要在喀喇沙爾擋住了中國的軍隊,就是立下了不世之功!到時候,振臂一呼,天下忠臣義士,必望風景從!則撥亂歸正,就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又何慮大位落在亂臣賊子的手中?如果殿下現在分開喀喇沙爾――”
宮廷政變的劇情,是我們似曾瞭解的:胡裡伯克勝利交通了阿古柏的一個妃子,在阿古柏的飲食中下毒。
這個妃子是維吾爾人,她本是和田的“帕夏”哈比布拉的女兒,當年,阿古柏背信棄義,賺開和田城門,不但鳩占鵲巢,更大肆屠城,五萬和田人倒在血泊當中。這個妃子的百口長幼,都被搏鬥,隻她一人,因為邊幅絕美,留得一命,被喀什噶爾兵作為戰利品,獻給了阿古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