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郇膏有一點受寵若驚,也有一點不安,他不是那種城府森嚴的人,內心的設法,不免透露在臉上。關卓凡看在眼裡,不動聲sè,熱忱地號召他坐。
“這一次平長毛,不瞞你說,軒軍從長毛的手裡繳得了很多財物,算下來,總有二十幾萬銀子的東西。”關卓凡說道,“此中也一定冇有順手牽羊來的,比如各縣的官庫,百姓的家裡。如果你是軒軍的主帥,這二十幾萬兩銀子,要如何措置?”
“老金,費事你替我到鬆江跑一趟。”關卓凡說道,“我想奉請他到縣衙來小酌,有一點事,跟他籌議。”
*
劉郇膏是河南人,道光二十七年的進士。分發江蘇,以知縣聽用。彆的七品官,想補上一個實缺的知縣,千難萬難。要下很多工夫;而進士下來做知縣,是所謂的“老虎班”,遇缺即補,最狠不過。因而先署婁縣,再調上海知縣,都是政聲卓著,又調到鬆江府做海防同知,授的倒是知府銜,正五品的官。
兩小我初度見麵,話題從這裡展開,就輕易很多了。關卓凡毫無架子,完整拿劉郇膏作為“上海知縣”的前輩對待,不竭向他就教一些處所上的事情,劉郇膏倒也有甚麼說甚麼。兩人邊吃邊喝,談得非常熱絡。
劉郇膏一到,關卓凡親身迎客,卻不是在花廳用餐,而是延入後院,將這一小桌酒菜,擺在了本身的西配房裡。
“劉先生,”關卓凡看看火候差未幾了,俄然改了稱呼,恭敬地說,“有一件事,我要跟你請教。”
剛坐下,卻見一名美人端著一盤菜走了出去。劉郇膏大出不測,倉猝站起來,冇想到關卓凡的內眷會親身來號召客人,說要躲避卻又來不及,遊移著不知該如何稱呼――傳聞這位關老總還冇有結婚,這位莫非是他的姨太太?
關卓凡卻不覺得意,苦笑道:“我那裡請得起她!”把扈晴晴“報國”入衙的事,當作一件軼聞,原本來本地跟劉郇膏說了一遍。
(半夜奉上。今後更新的時候,不出不測,就放在中午。)
劉郇膏聽得目瞪口呆,俄然擊節讚美道:“真是一名奇女子!”
懷纔不遇?我來遇之。
進士的根柢,有處所上的曆練,又曉得軍務,如許的人才,到那裡去找?何況另有“懷纔不遇”這四個字,真是再合適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