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禍兮福兮[第3頁/共4頁]

不過,桂小五郎大人說,小濱灣的開口非常狹小,為防萬一,船隊不要進入小濱灣,就像現在一樣,在小濱灣外海下錨,然後用小艇接送相乾職員上船。

“禁門之變”殺得血葫蘆似的,幾近招來滅藩之災,不就是為了爭奪天皇嗎?數年來苦苦求之而不得的重寶,一場大火以後,就落在掌心了!

兩個時候以後,信使返來了,說是已經見到了桂小五郎大人。桂小五郎大人說,越前藩表示,敦賀港已經有了幕府的密探,長州藩船隊目標太大,最好不要入港,天皇陛下也不能在敦賀出海上船。現在,天皇陛下已經轉移到了敦賀以西的小濱,船隊要西移小濱灣,在小濱接天皇陛下和一眾皇族、公卿上船。

當初在馬關的時候,高杉晉作以“穀躲藏”的化名,登上“翁貝托國王號”,和關卓凡構和。關卓凡曾提出來“改易毛利氏於蝦夷地”——高杉晉作有了靈感:對,就去蝦夷地!

局麵至此。高杉晉作並不悲觀,反而以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不過,十五團並不感覺本身有甚麼榮幸的。“保持治安”能和野戰相提並論嗎?兄弟軍隊都在攻城略地,大刷功勞值,本身卻被留在火線乾著衙役們的活——這份愁悶,誰乾過誰曉得啊。

高杉晉作心頭掠過一絲不安。

這個環境,和中國大不不異。

越前藩主鬆平慶永是個有眼色的,必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斷不會從中做梗添亂的。

*(未完待續。。)

固然在流亡當中,但是高杉晉作仍然意氣風發。

*

敦賀呈現幕府的密探,略出高杉晉作的不測,他本覺得幕府的那班笨伯,不會有這類見地。但是,這或許是中國人的意義呢?

咦,麵子差使?

若狹灣是典範的“裡亞式海岸”,海岸線非常盤曲,大灣內有小灣,小濱灣就是若狹灣內的一個小海灣。小濱在若狹灣中部,地理位置首要,處所固然不大,卻自古便是物質集散之地,不但是日本海內的一個貿易中樞,也是與朝鮮和中國的商貿來往之要地。

這個“出亡朝鮮”,是一個委宛的說法,其本色內容,須看當時環境而定。如果兵力喪失殆儘,那就真是“出亡”,暫不做他想;如果手上另有相稱氣力,就變“出亡”為“征韓”,占據釜山及四周地區,打出一片新六合。接著,徐圖擴大。機會合適的時候,攻回日本,光複長州。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