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錢在哪裡[第1頁/共4頁]

*

關卓凡倒有些不美意義起來。摺子裡替他說好話,那是彆有用心,冇想到還能有如許的一個分外的結果。

這些話,常常被後代的人當作笑話來講,卻不知一個國度的軍隊,停止兵器的大範圍更新換代,老是一件極其慎重的大事,新呈現的設備,不顛末相稱的查驗就列裝軍隊,纔是真恰好笑的事情。

“當然要有極嚴的規程!”劉郇膏說道,“不然象當初和珅替乾隆爺辦稅差,一個崇文門,和珅倒吃得比外務府還多,那就鬨笑話了。”

他曉得,所謂厘捐、厘稅,說白了,不過是一種變相的庇護費,在交通要道之上,設立關卡,由稅吏駐守,向來往的販子按貨價抽取必然比例的銀錢。這個彆例,古已有之,但是對行商之人是一個不小的承擔,特彆是如果弄成關卡林立,那就會讓販子和商隊寸步難行,因為賺到的錢,還不敷交征稅金。

“軒帥說的不錯,厘捐固然是一條惡例。”劉郇膏點頭道,“但是事情也要分開來想,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景象分歧。現在上海固然打贏了,蘇杭兩城,卻仍然在李秀成的手裡,難保不會複來。並且軒帥裁軍,為的亦是打長毛,這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的事。提到外間的物議,實在一句話就說明白了,如果仗打不贏,底子連買賣都冇得做,就算想交厘捐,又到那裡交去?那些販子,固然錙銖必較,但這個事理還是會明白的。”

關卓凡所擔憂的,是收稅的人。他記起在京裡的時候,兩位嫂子提及總稅務司赫德,給出的評價是“收稅的都是好人”,見得稅吏的可愛,天下聞名。現在如果在上海開厘捐,不要弄成本身每收一兩,稅吏暗裡裡倒收去了十兩。

“事理是對,我擔憂唸佛的和尚,把這本經給念歪了。”

前麵的話固然冇有說出來,但意義已經很較著,還是想要過河拆橋。不過他這句話亦冇有說錯,當初招募洋槍隊,是為了庇護上海,現在仗打完了,莫非要讓上海的老百姓養他們一輩子?實在也冇有這個事理。

*

“好是好,隻是……”能有這麼多支出,說不動心是假的,但關卓凡也有些躊躇,“厘捐病商,不知會不會有物議?”

“並且,另有一句話,隻能放在這裡說。”劉郇膏覺得他還在躊躇,放低了聲音說道,“軒帥,厘捐是勢在必行的事,就算我們軒軍不做,等下個月淮軍到了上海,李少荃可不會跟你客氣。”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