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恢複唐、宋舊製耳[第1頁/共3頁]

頓了一頓,又踱了兩步,說道:“當今的世道,真正叫‘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外情勢,日夕萬變!‘一心隻讀聖賢書’是要的,但是,‘兩耳不聞窗外事’,是決計要不得的了!很多正路出身的人,如劉偶齋之流,還是冇有醒過味兒來!”

如是,士林何故目我?

“時文”,就是八股文;“時務”――倭仁自但是然,想到了三個字:“時務策”。

一念及此,倭仁大為著忙,說道:“王爺,本朝軌製完整,聖聖接踵,難以等閒……”

倭仁口中的“易”,是“變易”的意義。

關卓凡減輕了語氣:“中外時務,也不能隔閡了!畢竟,舉業出身的讀書人,不但僅是埋首書齋裡做學問,更要襄理天子,撫牧萬民!嗯,是要與聞國計、參知政事的!如果都像劉偶齋阿誰模樣……嘿嘿,這個天下,會給管理成甚麼模樣?”

哎喲,這可不成啊!

再說,陸九淵也是宋朝的呀。

倭仁講理學,以兩程和朱熹為正宗,一貫攻訐陸九淵和王陽明為“外道”的,但是,因為兩程和朱熹是宋朝人,王陽明是明朝的,說到科舉軌製,宋朝的就比明朝的好?這個,彷彿甚麼處統統點兒不大對勁兒……

“艮翁,”關卓凡笑了一笑,彷彿曉得倭仁在想甚麼,“你彆曲解,我可不敢非議先賢!先人不肖,要好好自省,自個兒是不是不敷爭氣?如何敢把任務推到老祖宗頭上?”

關卓凡的話,皮裡陽秋,味道古怪,該如何介麵?他可不像真為劉雲溪打抱不平,但是,也冇來由抱怨孔、孟、程、朱不能“洞燭百代”啊?這個……

我說了這麼一大篇兒,就是為了你這句話啊!

言罷,站了起來,來回踱了兩步,說道:“艮翁,我曉得,很有人抱怨,我用人。罕用‘正路’出身,多用‘雜途’出身――但是,真正叫無可何如!正路出身,如果有充足合適的人才。我何必捨近求遠?我莫非不肯意聽言路的一片歌頌之聲?實在是冇……唉,實在是難!”

到了明朝,“時務策”的測驗,根基打消,集合測驗考生對經義的瞭解和把握。

倭仁本就不善言辭,他又是理學宗師,講究“誠懇正意”、“察幾慎動”。關卓凡說的,鋒利當然鋒利,誠心卻也非常誠心,思來想去。竟是無可回嘴!

清承明製,固然還在各級科舉測驗的一頭一尾――“縣試”和“殿試”中,留了一點“時務策”的尾巴,但其對考生的逐級進遷,不存在甚麼本色性的影響。以是,考生的精力,還是幾近百分百放在了經義上麵。經義是用“時文”――八股文來解釋的,是以,考生十載寒窗,絕大部合作夫,都花在了八股文上麵。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