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師範館[第2頁/共3頁]

“王爺,”倭仁遊移著說,“如此一來,中式的考生……會不會,呃,太多了一點兒?我是說,殿試以後,進士出身的人,呃,會不會太多了一點兒?這個,呃,朝廷安排得過來麼?”

“鄉試”為全省範圍內的同一測驗,隻要“生員”纔有資格插手,考官由朝廷指派,三年一次,在春季停止,亦稱“秋闈”,中式即為舉人。

“‘師範館’?啊,好……”

倭仁的“好”字一出口,關卓凡當即撫掌大笑:“好!艮翁既力讚其事,這規複唐、宋舊製,開科取士,加‘時務策’,加‘貼經、墨義’,就煩艮翁的大筆,領銜出奏,本王和軍機全班,恭附驥尾!”

“會試”在仲春份停止,次月。即三月份,停止科舉測驗的最後一關:“殿試”。“殿試”由天子親身主持,名義上隻考“時務策”,不過。考題絕大多數出自經義,實際上,不過量考了一次“時文”罷了。

倭仁實在想不出甚麼反對的來由,可又不能就這麼點頭。除了本能地對大幅度的竄改感到不安以外――固然關卓凡煞費苦心,用“規複唐、宋舊製”來包裝這個竄改――他總感覺,這裡邊兒存著甚麼古怪,隻是,腦筋還冇有轉過彎兒來,還冇有想清楚、看明白。

“苦?”倭仁一怔,“呃,這……何所指呢?乞王爺明示。”

又出“百歲童生”的事兒了?道光年間,廣東那邊兒,就出過不止一個“百歲童生”,如何,這一次,又是廣東?廣東那邊兒,如何老出這類……呃,好吧,讀書人確切是“苦”,但是,這個跟規複“貼經”、“墨義”,有甚麼乾係呢?

呃……

“我想。”關卓凡持續說道,“‘時文’也好,‘貼經’、‘墨義’也好,考的都是經義,若不擅‘時文’,‘貼經’和‘墨義’卻精熟的話,彷彿,也不好就說考生冇有讀熟、讀通經義吧?艮翁,我想,加考‘貼經’和‘墨義’,如果‘時文’失手,‘貼經’和‘墨義’卻中式的話,經義一道,亦能夠算考生中式了――這,算是給讀書人多一條前程吧!”

話一出口,便悔怨了,本身這話若傳了出去,保不齊有人會說:如何?倭艮峰竟然不肯意中式的讀書人多一些?他安的是甚麼心?是不是……嗯,怕掉隊們搶他倭老夫子的飯碗啊?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