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文書,“相互平行”,各用“照會”之說,其實在辛酉以後,便已既成究竟——不然你的文書,人家底子不接。這道上諭,隻是對於這個究竟予以了官式的承認。不過,各國駐華公使館,仍然對此分歧表示歡迎。
這幾分“軟文”,確切起到了烈火烹油的結果。
關卓凡接過帖子,見上麵端端方正寫著具名“教愚弟阿禮國頓首”——是漢字,還是羊毫寫的。
這三份筆墨,固然是非、語氣、詳略不一,但有一個較著的共同點:除了儘力襯著中國當局和群眾的“熱忱、友愛”以外,還死力吹噓中國的宮殿苑囿之美,通篇充滿了“極其壯觀”、“前所未見”、“真正的古蹟”一類字眼,幾次讚歎“帝國文明”之“巨大”,一再宣稱,對“中國群眾的勤奮和聰明”,留下了“畢生難忘的誇姣印象”。
門房來報:“英吉利國公使阿禮國爵士求見。”
對外來事物,由“脫敏”而“接管”,由“接管”而“歡迎”,在這類心態下,技術、軌製、文明的引進、更替,才成為能夠,纔會事半功倍。
紫禁城、皇上、皇太後……從宮裡出來後,再看這幫子美國人,不但更加親熱,的確另有點兒晃眼——如何金光閃閃的?
話說北京天子腳下,人們是見過大世麵的,也並非冇有見過洋人,但這支“美利堅訪華代表團”,對北京人來講,卻彷彿是一個全新的物種。
特彆是某些事情,實在隻是看法題目,並不直接傷害反對者的切身好處——這類時候,隻要“上頭”充足倔強,反對者遲早會偃旗息鼓。
茶社、酒樓、戲園、賭場、ji竇、浴室,販子闤闠之間,第一個話頭,必然是這個“美利堅訪華代表團”。外務府堂郎中貴寶說過的“阿誰口沫橫飛的勁兒”,“大婚”都已經比不了了。
美國請軒軍“助剿”,駐華公使蒲安臣給總理各國事件衙門遞的那份《請準華爾等募義勇赴美平亂貼》,就是一份“稟帖”。那一次,是美國有求於中國,在文書的格局、詞句上,不能不平己從人。
“照會”分“正式照會”和“淺顯照會”,“美利堅訪華代表團”收回的“照會”,是這道上諭公佈後,中國當局收到的第一份“正式照會”。
宣武門瞻雲坊“外事賓館”的關防,也不得不加強了。因為,衚衕口外,從早到晚,一向堆積著一大群抻脖子看熱烈的閒漢,入夜纔會漸漸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