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卓凡心念電轉:有何不成呢?
這幾句話,很成心機。一個“我們”,大浦慶就和關卓凡“不見外”了;更首要的是,她一針見血,道出了幕藩體製停滯日本生長的最大弊端:藩國盤據,互不相通。
說到“帶路黨”,另有比大浦慶更合適的人選嗎?她是那種典範的“冇有故國”的販子;聰明,大膽,同時在本地冇有真正有力的奧援——她用美色皋牢住的鬆剛公理、大隈重信,不過是一藩之臣,並且,還不是高杉晉作、大久保利通那種全麵把握藩政的人物——隻能在有限的範圍內給她幫忙。
之前和幕府簽的三方存款和談,通過把握日本海關,進而把握日本收支口貿易,是一種直接把握日本經濟的手腕;現在,直接加上直接,不就更全麵地掌控日本經濟了嗎?
究竟也確切如此,大浦慶一出九州,就舉步維艱。
關卓凡恍然:甚麼學不學、教不教的——不過是這個女人玩的小小花腔,她的真正目標,是想方設法,和政治權力,緊緊綁在一起。
就是說,要本身充當她的“庇護傘”。
總不能因為本身要贏利,就打倒昨日之我,反過來“束縛”日本?
這類狀況,不但大大增加了大浦慶的運輸本錢,更使她在和白石正一郎的茶葉收買的合作中,處於一個很倒黴的職位。
咳咳,這個女人,還真是甚麼話都敢說。
大浦慶格格嬌笑:“幸虧貝子爺來了日本,不然,我固然討厭長州藩,可說不定也要去倒幕呢。”
嘿嘿,他們兩個,能做些甚麼,大夥兒自個想吧。
並且,還應當更進一步。
通過和日本本地職員、資金合組股分公司,依托行政權力,實施把持運營,直接把握日本經濟命脈。
想著她的年紀,看著她的麵龐,聽著她的聲音,關卓凡很有一點“魔幻”的感受,不由微微地一陣激靈。不過,內心承認:非常受用。
“加賀藩輪島的漆器非常精彩,洋人們都很有興趣,但是,加賀藩是前田家的領地,我一個長崎人,如何也拿不到貨啊。唉,一到這類時候,三百大名就成了我們財路上的絆腳石,貝子爺,你說有多討厭呢?”
(預報:明天兩更,中午一更,傍晚一更)
“夫人請說。”
也有人不覺得然,說時價夏天,泡在溫泉裡那啥啥,可不是熱壞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