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建安帝對寧王脫手是遲早的事。麗太妃每日都要來椒房殿哭訴要求一回。
聽到顧山長的名諱,俞太後眉頭略略伸展,目光也暖和了很多:“將信呈到哀家麵前來吧!”
麵前彷彿呈現了顧山長自傲奕奕滿目神采的麵孔。
諸如“你走以後我心中甚是顧慮”“去了蜀地後你隻字都無也過分鄙吝筆墨了”之類。又隨口問起了蜀地的餬口。
“芷蘭,”俞太後淡淡問道:“你若不肯再和盧公公結對食,哀家叮嚀一聲,盧公公便會見機,不會再來纏著你了。”
芷蘭身子又是一顫,麵孔低垂,看不清目中的情感:“奴婢大膽,稟報太後孃娘,奴婢願和盧公公持續結對食。”
芷蘭笑了一笑,也不說破,伸手排闥而入。
料想以外的答案,令俞太後略有些訝然。
盧公公抱病,也是芷蘭暗裡去了太病院,求了一名太醫暗中開的藥方。不然,宮中內侍一病,就隻要扔著等死的份了。
自安公公招認後,寧王已完整落入下風,情勢非常不妙。哪怕有寧王翅膀暗中著力馳驅,也閃現出了寂然之勢。
洋洋灑灑,寫滿了三頁信紙。
蜀郡至都城,快馬加鞭日夜路程。
收到老友來信,是一樁令人愉悅之事。俞太後拆開信,興趣勃勃地看了起來。
顧山長和俞太後自幼一起長大,對她的筆跡再熟諳不過。
這個嫻之,去了蜀地後如魚得水,暢快之極啊!
建安帝假模假樣地將這份奏摺留中不發。
“朝堂之事,自有皇上決計。哀家不會隨便插手過問。”
芷蘭冇表情憐憫不幸這位麗太妃,立即捧著信進了殿內,恭敬地說道:“啟稟太後孃娘,蜀王府派人送了信進宮。這是顧山長寫給太後孃孃的信。”
芷蘭已穩居俞太後身邊第一人的寶座。就連在宮中行走的太醫們,見了芷蘭也格外客氣。
“自來了蜀地後,我表情非常鎮靜。蜀地吃食偏辣,一開端我非常不慣,現在漸覺滋味頗佳。”
現在盧公公病著,這個小寺人還算有知己,每日服侍得非常殷勤。
一個十幾歲的小寺人正在廊簷下熬藥。見了芷蘭,忙笑著來見禮:“芷蘭姐姐來了。”
盧公公曾收過幾個義子,最有出息的,便是魏公公,現在已隨蜀王去了蜀地。這個小寺人,是盧公公三年前收下的義子。
小寺人很有些受寵若驚:“服侍寄父是應當的。”
……
“蓮娘,見信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