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縣令心中所想,安民之法,乃與薊國劃一:既將黃巾編為齊民,戶戶授以田宅,牛馬、構造器,先行租賃,分期了償。諸如此類。

兵馬劃一,官吏就位。賦稅足備,民氣可用。

陽翟令六下敕令。選賢舉能,“及選茂才、孝廉、賢能剛正、惇樸、有道、明經、寬博、武猛、治劇,此皆‘名自命’而‘號自定’,羣(qún 群)臣所當縱情竭慮,稱君詔也。”

三百石俸,充足吸引。

所謂“一人得道,雞犬昇天”。陽翟辛氏大量北上,定居薊國。留下雖是旁枝,卻也足用。又有潁川長社人,棗祗(zhī),來投。棗祗本姓棘,因先祖出亡(一說避仇)改姓棗。辟為屬吏,上疏獻策“黃巾屯田”。

君不見,名滿天下陳太丘,亦不過三百石。

見他年青體弱,尚未及冠便口出大言。保護嗤鼻一笑:“黃口孺子,不敷為用。”

“鄙人郭嘉,願助公子一臂之力。”來人悠然得意,不卑不亢。

裡魁、亭長、邑宰(塢堡之長),多有空缺。

棗祗大刀闊斧。首將無主農田,收歸官有。再分與黃巾眾及各地流民。按軍隊體例,編撰成伍、什、屯、曲。同一供應地盤、良種、耕牛及農作構造器。屯田所獲,按兵屯之法:征收百分之五十(50%),外加“牛器租”非常之一(10%)。以十年為期,耕滿十年,地盤轉為私有,田租降為“三十稅一”。

縣令納其言,並舉棗祗為典農校尉,全權賣力屯田事件。

見縣令心有疑慮。棗祗解釋道:與流民舉族投奔薊國分歧。黃巾畢竟是流寇出身。乾係混亂,分戶困難。強行分戶,反易生亂。更何況,黃巾眾來自天南海北,民籍早已無存,無同親宗親作保,又如何能取信。今戰亂頻出,更兼蝗旱眾多,各地皆有荒田。單以豫州為例,戰亂以來,百姓流亡,十室九空,幾無產出。萬頃之地,無人耕作,遂被豪強大姓圈占。更加百萬黃巾占有,四下抄掠,各郡流民無數,居無定所。身處絕境而走投無路。唯有避入豪強塢堡,自賣為奴。若將荒田、黃巾與流民,三者皆充分操縱,改邊關軍屯為民屯,一舉數得:既能令民飽食,亦足可補長公主食賦,更促黃巾與流民,二相融會。待各自主室,知根知底,當時,再編戶為民,不遲。

棗祗亦大聲辯駁: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薊國營城,非一日之功。終歸是萬事開首難。遐想二十年前,樓桑少君,首開稻作。又豈有一季二收,數城大建,各式名產?不正如,我等麵前這般。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