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舍內,暖櫃先開。暖風徐來。二人取下外相大氅,又撤除防風罩衣,仍感覺悶熱非常。乾脆隻穿內服,亦未覺寒。舍內,水暖水洗設施齊備。雖對薊國度居,早有耳聞。然切身嘗試,方知溫馨安閒到髓裡。
周典並進。周泰與典韋,天然私交極好。
陳倉狹道,又稱渭水狹道,乃指陳倉以西、漢陽以東,渭河道域的狹長古道。即從陳倉沿渭河南岸西行,到燔史關,渡枝津(東岔河)直通隴縣。此段門路,水陸並用,因水道數段狹小,兩岸山崖險要,通行欠佳。前漢時,尚能勉強通行,兩漢之交,因戰亂燒燬。時下商隊皆走大震關,狹道久已無人問津。
營房馬車,相互拚構成一座座挪動營房。另有禦敵馬車,圈建壁壘、砦門、箭樓不一而足。
“如何?”車入關首前,盧氏忽問。
見是幕府車駕,肩關保衛不敢怠慢。查驗後,遂放入關首。
入後院,車停偏殿。便有女禦衛上前驅逐。
“有勞姐姐陪我走上一遭。”許師言道:“事若不成,你我姐妹,共赴鬼域。也好相互作伴。”
細看立木上端。皆頂著一根插入山體內的橫梁,梁上用木板鋪成空中。樓閣基座,亦直接壓在橫梁之上。此梁,纔是支撐懸樓之關頭。薊國匠人稱之為“懸臂梁”。
步隊先向東而行。出東口驛,路子陳倉城,又折向西,重回隴山。如此盤曲,劉備便是要重走陳倉狹道。趁便到麥積山田獵祭祖。春搜、夏苗、秋獮、冬狩。當代國君四時而獵,以布武於天下。
未幾時,已香飄溪穀營地。
一起行來,見便是很多街道,亦懸空而設。或依山勢,或借樓勢,或相互成勢,或高低積勢。到處彰顯匠心獨運。看的盧氏悄悄稱奇。車行其間,十步一景,百步一街。重樓疊嶂,鱗萃比櫛。卻並不擁堵,亦不顯侷促。街寬數丈,數車並行。山石花木,裝點其間。招牌如林,彩旗招展。人文野趣,相得益彰。另有各式構造器。直讓人目不暇給。
隴山,陳倉狹道。
“仆人攜百官外出打獵未歸。”女衛答道。
“喏!”
宿營地,位於陳倉狹道西端。此處陣勢開闊,山勢較緩。聽帶路的山中獵戶言道,經此處,南行可達麥積山,往西可至漢陽。秦時,稱此地為“燔史關”。
關羽、張飛、周泰、徐晃,各領麾下出營打獵。未幾時便滿載而歸。
木製懸樓,皆為榫卯佈局。地動時,榫卯來回閒逛變形,接收並開釋掉震力。待震力消逝,榫卯連接處,又能自行規複原狀,不會折損。換而言之。即便經曆多次絕壁地動,隴阪懸樓皆可倖免於難。除非隴山崩塌。以劉備的後代經曆而言,該當不至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