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乃,定國之策!”尚書令桓典,大喜言道。
然自薊王麒麟天降,應運而生。汗青的車輪,悄悄偏轉。
論政局。遠不如江東,君臣一心,高低勠力。二袁各牧一州,跨蹈江淮。江東大姓,紛至遝來,充滿門庭。楚漢相爭,餘威猶存。即便無衣冠南渡,江東士族,四百年厚積薄發。已開端嶄露頭角。黃巾播亂,中原大儒,紛繁辟禍江左。亦助江東人才昌隆。單單荊州劉景升,不過五載之間,便得學士千人,故老三百不足。
劉景升雖名列“八俊”。然論出身,遠不及四世三公,汝南袁氏。弟子故吏,尚且遍及天下。可想而知,拖家帶口,呼朋喚友,舉家投奔二袁者,比方過江之鯽,何其多也。
好一記,借屍還魂。
一言蔽之。江東好處個人,早已不滿足於,把持交、揚二州。欲求執宰天下了。
【看書領現金】存眷vx公.眾號【書友大本營】,看書還可領現金!
暗澹時勢,被王允一語道破。
特彆山越,漫衍極廣。“考吳統統者,揚、荊、交、廣四州,交、廣,山越必多”。最猖獗之地,莫過揚州:“山越戶居揚州之半”。史載,東吳時,丹陽、吳、會稽、鄱陽、豫章、廬陵、臨川、建安、新都、東陽、東安等郡,皆曾有山越反亂,又以新都、丹陽、鄱陽、會稽為甚。故史上三國鼎立時,曹魏獨強,吳蜀皆弱。
司隸校尉部,簡稱司隸。前漢征和四年(前89年)置,掌京畿七郡捕督奸猾,察舉百官以下犯法者。本無牢固治所。今漢建武十一年(35年),降司隸校尉部為十三部之一,定治雒陽縣。不設刺史,仍以司隸校尉領之。
話說,郭奉孝此計,看似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然明隱連環,兼挾陰陽雙謀。實過於聞名。正如彭羕,脫口而出,一語道破。
王允皺眉:“莫非,君侯欲除衛將軍,司隸校尉之職。”
掣肘孫權大帝的江東大姓,與二袁一拍即合,齊奉合肥侯為主。變害為利。更有甚者,薊王南征林邑,開江表十港,立嶺南都護。山越或扶老攜幼,出山落戶。或舉家北上,投奔薊王。此害亦除。
又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史上,江東孫氏,被江東大姓,並山越表裡管束,自顧不暇,難以北伐。
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群僚劈麵,王允儘可直言不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