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是如此。”陳逸腦筋飛轉:“今季鹽、穀二項,共收千三百億角錢。國中名產,如寢器、絲綢、鐵器、牛馬、構造器(車、船皆屬此類)、城池營建等,大宗貿易來往……或,隻需百億券鈔足以。”
耿雍奏道:“敢問主公,可將‘通鈔’、‘樓鈔’、‘布鈔’、‘器鈔’、‘畜鈔’、‘鹽鈔’、‘穀鈔’,合稱‘薊鈔’乎?”
一言蔽之。貲庫開端紅利了。
當然,用銅錢自無需付出兌率。然正如賈詡所言,一緡錢重十三斤。一千萬錢,重十三萬斤。若以億計,足重多少。不說絲路遊商。便是船商,來往販運薊國名產,需用一艘千石商船,來專門運送一千萬枚銅錢。若改用券鈔,這艘千石商船,便可用來運送珍貨,販往薊國。賺取的利潤,又何止戔戔百取一的兌率。
改革後的微縮模型可見:豪宅從山腳,沿阪而上,六街七宅,直與山頭齊平(九阪塢建在山頭之上)。三層宅院,如梯台逆升。玉宇瓊樓,鱗次櫛比,金碧光輝,氣象壯觀。
上古時,公之宮方九百步,天子千二百步。
前漢時,每戶齊民宅地九百方步,此中屋舍占百二十方步。換成薊國通行說法,此為“一進院落”。為表現樓鈔的代價。四大謀主商定,將九阪懸樓萬戶齊民“一進樓院”,悉數闊建成公卿“三進樓院”。總數驟降至三千戶。
“兌率多少?”崔鈞再問。
對洛陽勳貴而言。遷籍名額,從一萬驟降至三千。僧多粥少。唯破釜沉舟,砸鍋賣鐵。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
所差,便是從“立信”,到“立義”的“判若鴻溝”。若此時髦兵,是為不義。不義如何立義。
“先前所發,可稱‘通鈔’。百無忌諱,不收兌率。琉璃寶鈔,亦如此例。”此乃點睛之筆。
“有買有賣,貨幣來往。”劉備欣然點頭:“無需足額發行。”貨幣是來回活動的,現合用量遠小於代價重量。
“布鈔。”劉備答曰:“除看出處,亦慮用處。羊毛用於織造,當入布鈔。”
“阿母,名字能改返來嗎?”
“名字是族長所賜,不成輕改。再說,劉備劉平,又有何謂,不都是你麼?”
何故至此?
此中二千戶,用來付出百億罰金。剩下一千戶,當贏利五十億薊錢。
世人這便心領神會。
安身立命。惜財更需惜命。
將作令蘇伯再問:“敢問主公,角錢還鑄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