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善識人,已世人皆知。
何必多言。李儒強壓心頭衝動,這便起家,跪坐在劉備身側。
百官如何能不高看一眼。
“喏!”猶在刀尖翻了個筋鬥的黃門令。兩股戰戰,此時仍冇回過神來。這便混渾渾噩噩的趕往東觀,領李儒來見。
如此,難道自貶身價。
“臣附議。”
劉備擲地有聲:“事若不成,罰錢一億。”
就連向來與百官形同陌路的大長秋兼領尚書令,大寺人曹節,亦跪地乞奏。
“陛下,臨鄉侯宿醉未醒,不成聽他一派胡言。”恩師自行出列。
曹節伏地將筆墨吹乾,謹慎捧起,呈給陛下禦覽。
陛下這便笑問:“既如此,又該當如何?”
“何人?”
“此人,臨鄉侯拿去便是。”陛下金口玉言。一想似又不當。本身給的如此風雅,必被臨鄉侯看輕。這便又道:“且先召來一觀。”
“老臣在。”司空張濟穩穩出列。
這便艱钜理清思路,開口道:“臣嘗聞:‘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提及疏浚西域,臣比來倒是翻看了很多前朝舊事。心中頗多感慨。明帝武功武功,班定遠投筆從戎……所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多麼的氣吞江山,義蓋雲天。臣猜想,本朝相較‘明章之治’,略有整齊。陛下與明帝,伯仲之間。然,臣卻差班定遠,遠矣……”
“陛下聖明。分毫不差。”劉備似醉意又起,眼神略顯迷離。
“陛下,司徒所言極是。”崔太尉緊隨厥後。
“臣,服從。”李儒先向陛下行大禮,又向臨鄉侯伏地稱臣。
曹節更是敏捷起家,親身去偏殿取來筆墨白絹。又親為劉備潤筆研墨。
若劉備立下‘事若不成,乞斬百口’。深知陛下之近臣,必不會當真。啟事很簡樸。陛下又豈會真要臨鄉侯百口性命?故多數不信。
“恰是。”劉備伏地答道。
“此何許人也?”一個小小的東觀博士,陛下如何能曉得。
“回稟陛下,老臣熟諳。”司空張濟答覆亦四平八穩。
“臨鄉侯……”饒是伏地不起的大內官曹節,亦忍不住回望出聲:“君前無戲言。”
恩師曾與李儒同事,這便答道:“李儒,字文優。三輔左馮翊郃陽縣人氏。很有乾才。”
聽聞‘伯仲之間’,便是向來樸重的司徒楊賜,亦大大的鬆了口氣。劉備並非恭維阿諛,禍國殃民的寵臣。反而外戰胡虜,內安流民,有大功於社稷。若因殿前講錯而死亡。難道令江山崩一擎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