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二人並肩入廊,邁步中堂。玄樓白院,曲徑通幽。二人勝似閒庭信步。身後不其侯伏完,攜一眾僚屬,亦步亦趨,愁雲密佈。
略作考慮,伏完幡然覺悟。王太師言下之意:“四鎮分歧授”,唯授劉表鎮南;“驃騎不稱大”,董重徒勞無功也。勞而無獲,何必徒勞。且隻顧奉承曹氏,不吝與王太師為敵。於朝堂之上,亦舉步維艱,一無所得。待此事作罷,董重自當警策。
見桓典無語。
毋論“朋黨比周”,亦或是“朋黨執虎”。皆逃不過“結黨營私”。
王允請楊彪入府相商。可謂直指弊端。
“中堂,南北當中也。”中堂議事,居中慎重。
楊彪上前,與王允見禮:“太師相邀,所為何事。”
“敢不從命。”王允言外之深意,楊彪心領神會。
中門大開,王太師廊下安身。
送楊彪車駕出府。王太師遂言道:“四鎮不成同授,驃騎不成稱大。”
“拜見太傅。”不其侯伏完,引群僚下拜。
伏完口出誅心之言:“太師亦善連環。豈不看破?”
桓典言下之意。畢竟,不其侯等人,與呂布及四國相背後所謀,並未被窺破。兩邊各有外援。均勢亦未被突破。
王太師正襟端坐,閉目養神。
伏完,沉深有漂亮。乃大司徒伏湛七世孫,襲爵“不其侯”,官拜太仆。娶桓帝長女陽安長公主劉華為妻,生六子一女。六子:德、雅、均、尊、朗、典,一女:壽。
賊臣當道,尚可除;亡國之臣,悔不及!
二黨之爭,不出朝堂。兩邊各抒己見,各執一詞。終歸,公道安閒民氣。然曹氏父子,卻勾搭弄臣,勾引少年天子。此等行動,與寺人何異。士人與寺人,存亡大敵,勢不兩立。二次黨錮之禍,殘害士人無數。筆筆血淚,罄竹難書。寺人之禍,尚未除根。不料又出弄臣。王允黨徒,心中卑劣,可想而知。
安車院中停穩。楊太傅,下車相見。
畢竟,尚未元服。若此詔有失,引天下嘩然。天子縱有過,亦罪不加身。然太傅卻要代為受過。若殃及社稷,便是托孤輔政重臣,亦難辭其咎。乃至以死賠罪。
先前,不其侯伏完覺得,曹氏父子,“私門成黨,以富其家”,不過“賊臣”耳。現在竟“朋黨比周,以蔽明主”,曹氏父子,幾成“亡國之臣”。
我等身家性命,皆繫於太師門下。豈能坐視曹氏父子,蔽主亡國!
兩黨之爭,斷難苟全。不是你死,便是我亡。如何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