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
“孤,亦有所慮。”薊王承認。幕府代督四州兵馬政事。權重可想而知。三幕丞並全軍主,皆為薊王謀主。位高權重,不成久居人下。
樓桑後市。
擺佈國相,並三幕丞。分掌封國並幕府治政。王傅掌治兵事。深得“郡國並行”之精要。家國架構,承上啟下,無可指責。
如有黎庶自比人君,則卑賤。如有人臣自比君王,則位卑。正因一人一家,非眾(貴)也。
“臣,竊覺得,幕府,宜當兼有之。”右相耿雍,持芴跽奏。擺佈國相,拜少傅,雙秩萬石。與王傅並國老同秩。武臣列,橫海將軍黃蓋,領雙中二千石秩。與幕府三丞同(橫)列。
既為並軌製。薊國蕭規曹隨,開萬石國俸。
如此,皆大歡樂。
如此行事,於國倒黴。
“主公明見。”
表情甚輕,漸鬆眉頭。
便出缺席,亦無礙文武序列。
曹孟德縱百般利好。亦無可洗荀彧殉道之汙。
且將國老席位,與文武席位分離。
不愧是儒宗。
然,牽一髮而動滿身。若抬升幕府官俸,必自上而下,團體拔高。如州牧,當由真二千石,升為中二千石。
“是故,明君製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老婆,豐年關身飽,凶年免於滅亡;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薊王以輔漢大將軍,兼督四州。故四州官吏,皆出幕府。
少年公子,走馬觀花。
然儒宗言中所指,封建品級,無庸置疑。與之相婚配,尊卑次序,顯而易見。
連接“民貴”與“君輕”,維繫全部封建體製,有序運轉,便是『百官承式』。
“黎陽津扼大河水路,與南岸白馬津相對。”王傅進言:“可將黎陽津二分。立水軍大營,並民船港口。”
“民為貴”乃薊國高低之共鳴。“民惟國本,本固邦寧”,“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皆是此意。
效三獨坐,國老居中獨坐,稱國席。
或有人言,既如此,如何防疫。須知,薊國九河之地,千裡稻作。支渠四通,各處水網。唯官道收支,港津舶來。未入國境,已施謹防。各處流民營地、水砦,足可禦疫於國門以外。
“可也。”薊王亦有此想:“立營黎陽,兼顧大河中遊,風陵、蒲津、龍門三渡,並與下流南皮港淩操部,巡查上洛水路。”
畢竟另有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