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除報酬損毀,棧道最大的威脅,便是山洪。因距穀底較近的棧道,為加強支撐,常將梁下斜撐,改用直柱支撐。凡遇山洪,易將支柱摧毀。乃至棧道斷絕。
郙閣道,位於沮縣西嘉陵水邊,臨江高崖。其地名“析裡”,故又稱“析裡橋閣”。有橋跨溪,溪通漢水,水漲時交通阻絕。前太守李翕鑿石架木,建閣道以利行旅。劉備命人細細查驗。改換朽損支柱、木板,皆換成杉木。
峽中大石,乃下辨民氣頭之患。天然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若要儘收武都民氣,如“城門立木”,必先除此石。
劉備已親身看過。巨石甚大,非人力可為。
劉備鼓勵道:無妨。有萬畝梯田,美玉在前。農夫必儘儘力。屯田,乃為子孫後代悠長計。搶先易後難。可先取陣勢陡峭之荒山丘陵,辟成良田,分與農夫。如此層層推動,乃至萬頃。
隻需用薊國的製茶工藝,各處皆可稱“薊茶”。
隻要財權、物權先行覺醒,厥後纔是民權。
劉備欣然點頭,手指連綿群山言道:待萬畝成萬頃,屯田大成之日。當可活民百萬。
為付出大額庸金。劉備先前已命西域、洛陽與薊國三地貲庫,分批運來計十億四出文錢。
成果。撤除武都氐人,大多支取了足額月薪外。十萬羌人,多數存於賬戶。十億銅錢,不過放出五億。第仲春,更減至不敷三億。第三月,隻要不到一億。而後皆在數千萬錢高低盤桓。
範津這便領命。
時下,由關中越秦嶺至巴蜀的山道險途,多為先秦棧道。開鑿體例為:先沿石壁開出寬五尺擺佈的石道,上橫鋪木梁、木板。或在崖壁上排鑿菱形石孔,夯入粗木梁,並下加斜撐。梁上再鋪厚木板,又於棧道外緣加木欄或鐵鏈勸止。建成後的棧道,道寬約二至三丈,可容車馬並行。為防木樁、路板,因日曬雨淋而腐朽,又在棧道上覆頂蓋,稱“棧閣”,以成“棧閣之道”,簡稱“棧道”。
權力,訴諸於律法,更需道義保駕護航。後代王朝,道義無存,民氣不古。萬事皆巧舌律令,可謂本末倒置。法理,當置於道義之上,而非道義之下。
薊國良匠在秦人根本上,增修的棧道。采取了新技術:懸索。靠近穀底的棧道,打消梁下直撐,改成閣上懸索。在棧道上方,夯入鉚釘。引鋼索至橫梁外緣,將棧道吊掛在峭壁之上。以防大水損毀。
武都郡,便是後代“隴南綠茶”的主產區。荒山辟成茶園,自是上佳之選。無需劉備費心。薊國茶商早已聞風而至。薊王在哪,薊商、薊工、薊人便會簇擁會聚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