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之心,為父焉能不知。”曹節忽一聲長歎:“遐想當年,安世高與安氏,同生共死。依安眠民風,我帶你去祭拜,初與臨鄉侯相遇。你自老父身後,窺少年豪傑。不料被臨鄉侯警悟。回望時,又倉猝藏身。若當時,與臨鄉侯四目相對,結成良配。本日何必去求王允(注①)。”
然心中獨一牽念,便是養女。
薊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天)乾(地)支海市”,來往四瀆,縱橫江表。十萬船戶,已有萬戶,入海市籍。販運薊國名產,贏利頗豐。凡有港津,必有海市。因水而興者,不下百餘城。特彆三南,蠻夷徼外。正敏捷漢化。百越、百濮、西南諸夷,民皆善水。與半島及倭國島夷,不分伯仲。且本事極苦,悍不畏死。隻需善待,募為船伕船伕,船麵船工,隨行就市,皆堪大用。
薊王遲遲不肯重返帝都,隻因洛陽貴胄,閉關鎖都,墨守陳規,作壁上觀。明知徒勞無功,何必空廢唇舌。
順帝之明,便在於將政變有功寺人,各自封侯後,“悉遣就國”。闊彆禁中,權力中間,為新人騰位。桓帝卻將“五侯”留在身邊,靈帝亦如此例。乃至寺人擅權,恃寵驕橫。令外戚與內官衝突,不竭激化。相互攻殺,內鬨**。
安絜美眸生煙:“彼時幼年,心如鹿撞。”
薊王威名赫赫。連立二帝,功高蓋世。年方二十五六,卻已是三朝元老。薊王龍精虎猛,氣度軒昂。春秋鼎盛,京中望氣者皆言,當可長命百歲。掐指一算,尚餘甲子韶華。大將軍何進兵敗身故,再無人能與其爭鋒。諸如董重、何苗之輩,提之何為。
琉璃暖軒,其樂融融。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平生爭權奪勢,曆經存亡兩難。至死方休。
永康元年,桓帝崩。建寧元年,曹節領中黃門、虎賁、羽林軍一千人,入河間,迎劉宏繼位。因功受封為長安鄉侯,食六百戶。後因黨錮之功,改封育陽侯,增食三千戶。熹平元年十月,與王甫等,同誣勃海王劉悝謀反。增食四千六百戶,計八千二百戶。
黃門寺人,古往今來,能安然去世,得以善終者,寥寥。
若此時乞骸骨,退位讓賢。依律,當由太傅楊彪輔政,與輔漢大將軍劉備“並錄尚書事”。曹節因讓賢之功,當再酌情增食八百至一千戶。為萬戶侯。
曹節亦不例外。
此時不走,更待何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