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防備外族,開辟邊陲,兩漢沿長城一線營建了大量關塞。如烽、燧、關、侯城和屯戍城,作為報警和駐軍之用,並構成堅毅的防備體係。屯戍城,既是屯駐重兵之所,亦是邊陲屯田之地。
一起追擊。漢軍持續作戰,軍心怠倦,人困馬乏。兵力在追擊過程中,漸被鮮卑狼騎蠶食。最後鮮卑四周合圍,一戰而滅。
烏蓮指著彈汗山四周的一條山脈說道:彈汗山乃是陰山中部山群,陰山東西橫亙兩千裡,南北寬一百裡。往北便要翻越陰山,雖有山穀可通行,但是陣勢起伏,行車不易是其一。闊彆水草、芻稾、鹽地,加上牛羊存欄亦不敷夠,難覺得繼是其二。其三,若王庭北上,對三部鮮卑節製力亦減弱,久必大亂。且漢庭此次精騎儘出,乃行搗巢之策。翻越陰山,時候也來不及。故而,隻能沿陰山南坡高原,東西挪動,最為便利。
再者說,何為屯戍城?
黃忠答道:雁門、雲中等幷州邊郡,皆在彈汗山以西。若王庭西行,剛好迎頭撞上兩路大漢騎軍。既然要遠遁避禍,天然離兵鋒越遠越好。故而向東。
劉備又問:若聞我雄師來襲,鮮卑王庭拔營而走。會去那裡?
《水經注》:“濡河又東南,水流回曲,謂之曲河。鎮東北三百裡,又東出峽入安州界,東南流逕漁陽白檀縣故城。”《漢書?地理誌》曰:“濡水出縣北蠻中。漢景帝詔李廣曰:將軍其帥師東轅,弭節白檀者也”。
從彈汗山到白檀縣舊城,約千餘裡。如果遣一軍搶占白檀城,偃旗息鼓,修複城垣。待王庭東移,半路截殺。大事能成呼?
這便奧妙安排侯府良匠,打造守城諸器,製備行軍乾糧、草料不提。
這便問道:如何能速抵白檀城。
劉備一聲感喟:我大漢內憂內亂,西有羌人,南有蠻夷,北有鮮卑,內有家賊。正因如此,故而冇法行耐久戰。隻能速戰持久。鮮卑亦是如此。恰逢蝗災,牧草完善。牛羊皆餓死,因而在春夏之交,便南下抄掠。兩邊都想速戰。故不消多久,便可分勝負。
黃忠目中精光一閃,明顯是知少君侯情意。這便將目光投向烏蓮:上穀烏桓久居邊郡,必有所知。
黃忠說,最快八月,最遲玄月,朝廷便會出兵。
再有力抵抗鮮卑南下。
西漢時,漢與匈奴在右北平一帶長年作戰,盧龍塞還算通暢。但從東漢建武年間至今,一百餘年,這條關路人跡罕至,隻要“微徑可從”。出行不易不說。竟稀有百裡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