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泰又道:“朱館長還說,若高車妃誕下麟兒,歸義王恐命不久也。”
遵循高車人風俗。完成老王遺命者,方能立為新王。換言之,南高車十二部,本日便將提兵北上,護送老王屍體,以“王禮”,葬於北海之濱。
劉備專開朝議。問政北疆戰事。
“朱館長又言:正因‘五常俱全’,故‘大雁南飛,列隊成行’,乃吉兆也。”鄭泰言道:“高車妃,出身塞外草原,故裡在北。薊國在南。雁群南飛,乃投主公也。列隊成行,乃有序也。”
當即命令,命門下督鄭泰,水路相濟,奔赴白海之濱,高車王庭。將最新動靜帶回。
婦人產子,存亡攸關。劉備體貼則亂,一夜展轉反側,難以成眠。淩晨再問,仍未出產。
鄭泰領命,馬上出發。
本可“井水不犯河水”。何如副伏羅氏老王,卻遺命葬於北海。
副伏羅氏老王,終歸未能得見劉備一統天下。萬幸,劉備已在高車王庭,建起十二部聯盟。老王薨天,必有新王即位。以劉備今時本日之威勢,自無懼高車生變。
“傳令高車告喪使。便說,孤欲親往北海,為歸義王送喪。”
所謂鴻運當頭。昨夜剛洞房,今早已當爹。
雁群因時節變更而南北遷徙,從不爽期,至秋而南翔,故稱春季為“雁天”。此乃雁之信。
王傅黃忠起家言道:“南北高車血戰,名為送葬,實為一統。”
“當如鮮卑檀石槐故事。”劉備眸中戾芒一閃。
“南高車十二部,各有十萬部民,約百二十萬眾。北高車六部,亦各有十萬部民,約六十萬眾。”左國相崔鈞答曰。
電光石火,白駒過隙也冇這麼快。
聞副伏羅氏常做“大雁南飛”之胎夢。劉備即命門下督鄭泰,親往黃金台四方館,扣問館長朱建平。
換言之,西域都護府與蒼海郡,好像擺佈臂彎,將塞外環繞。又以北海為界,高車六氏、十二姓與冇鹿回部,三足鼎立。自從副伏羅氏老王,率十二部南下歸順大漢,受封歸義王。劃一與不肯南下,滯留北海的高車六氏分裂。換言之,高車就此,分裂成“南北高車”。如先前南北匈奴分裂普通無二。
試想,北高車六氏,焉能等閒放行。更何況,隨大漢蒼海郡建立,大大緊縮了北高車的遊牧鴻溝。對大漢帝國,薊王劉備,北高車敢怒不敢言。再遇南高車雄師壓境,必搏命一戰。無它,西有冇鹿回,東有蒼海郡,北靠無人冰原,再遭南高車擠壓。退無可退,躲無可躲。存亡關頭,如何能忍。必抖擻抵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