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樓亦通高八丈(18.4米),分四層,方形樓閣式。門窗、通氣孔、出糧口、防鼠佈局、防潮佈局,一應俱全。

且房屋皆是沿督亢水溝堤岸開端,從山腳往上,層層修建。山頭之地尚未打算。

漢朝郡國並行。撤除朝廷和各級官府的糧倉。諸侯都城有近似於王朝的糧倉。比如:齊太倉。文帝時齊太倉長淳於意為聞名大夫,號“倉崐公”。著錄有“齊太倉印”封泥。又如:吳太倉。《漢書·枚崐乘傳》:“轉粟西鄉,陸行不斷,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海陵,崐縣名也。有吳太倉”。

酈城建城之初,便是農邑。城頂用青石鋪設有大小曬場。街巷間亦可曬穀。新樓中間曬新穀。新附之民笑開顏。戶戶先造倉樓望樓,很多人不解。待新糧入倉,方知少君侯深意。一年得糧三百石,不造高倉,如何盛下。不造望樓,何故心安!

今穀一石三百錢。換算以後,少君侯年入約:兩千一百七十九萬錢。

近似劉備家的倉樓,可造四排。每排兩座,總計八樓。可盛糧一百萬石!

此四項相加,少君侯本年約有:五萬石的田租,五百又四萬錢的算賦,三十五萬錢的口賦,一百四十萬錢的戶賦。

家中十二萬五千石的倉樓,不足糧二萬五千石。剩下十萬石的餘量,兩年便可裝完!

除此以外,內廷很多部分另有各自所屬糧倉。如大司農之籍田倉、詹事之詹事倉、長信宮之長信倉、水衡都尉在上林苑之農倉、考工之考工倉,太學之長滿倉等。

既有先例,又當大用。

撤除向朝廷交納‘人歲六十三錢’的獻費,等開支,劉備仍能紅利一千七百三十八萬錢。

《漢書·百官公卿表》:“(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

這還冇完!

給天子的獻費,就繳了四百四十一萬!

倉令,秩六百石。倉長,也稱倉宰,秩三百石。令、長、丞之下為嗇夫。另有令史、掾、佐、曹史等,均為初級員吏。與置驛、市樓不異。

三層為倉官官舍,四層為堆棧要塞,設床弩諸器守城。

所謂倉邑,又叫倉城。多建在依山傍水之衝要,乃邊關儲量重地。

督亢兩千戶山蠻本年多行馴田。所得之糧便不消交田賦。即使隻要酈城三千餘戶,樓桑兩千餘戶百姓交納田租,三十稅一,少君侯亦得新穀五萬石!

立冬前,樓桑、酈城,水稻開端收割。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