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言道:“子遠可有萬物生(之)法?”

“夫君為何多此一舉?”鄒美人不解。

“獨一所患,董卓已頒敕令,賦稅皆需用小錢。公眾不敢違,如之何如。”馮美人言道。

“論尊卑,皇女皆下嫁也。何況丞相位極人臣。普天之下,另有更尊否?”

飽食思淫,恰是此因。

薊王洗漱換衣,入書閣理政。

太師府,魚梁台。

私語奉告。

“先由函園百姓始。”太後已有定計:“六百裡傳語薊王決計。”

此言,直切關鍵。貲庫賬戶,非薊人不成具有。洛陽百姓,不遷入函園,則無此報酬。

賈詡起家奏對:“稟太後。臣,竊覺得,小錢之害,乃因朝政日非。董卓假傳聖命,百姓不敢不從。故至小錢眾多。為今之計,當一如先前,不改十二兌一。權宜之計,可另開貰貸,補百姓之缺。收銅鑄錢,必偶然儘。”

董卓自失西園妃,便展轉反側,孤枕難眠。先前孤注一擲,廢**帝。整日謹小慎微,不敢有一日之疏。現在四海昇平,穩坐高位。情意敗壞,寢食俱廢。

“小錢之害,在於幾次暢通。”薊王一語道破:“若隻暢通一次,便悉數收歸入庫,風險立止。”

“中丞之計,可行。”左相崔鈞,起家奏曰。

為稀釋風險。薊王又分門彆類,印製布鈔、器鈔、畜鈔、鹽鈔、穀鈔、樓鈔、通鈔,以及公用於保藏(陪葬)的寶鈔。豐富幣值體係。

薊王悄悄點頭:“利慾薰心,鋌而走險。”

象林苑,雛鴉號。

“子遠之言,深慰吾心。”董卓又問:“當如何施為,方能如願。”

“如此,便依計行事。”董卓這便定計。

薊王名利雙收,乃最大贏家。

“喏。”群臣應諾。

“然仍有代幣流轉,又做何解?”馮美人問道。

“喏。”許攸領命自去。

“代幣增發,浮動兌率。”薊王一語中的:“小錢本不參與市中買賣。獨一用處,乃支賦稅。隻需令貲庫不竭印製代幣。公眾足額兌換。代幣終究皆流入董卓之手。而薊鈔本幣,並未受損。待積銅用儘,董卓手握代幣,唯向貲庫兌換。當時便可推說,小錢皆重鑄成角錢。代幣唯有兌換薊鈔,或角錢。至於,是否十二兌一,則非董卓所能及。”隻需薊王一聲令下,兌率貶為二十兌一,乃至百兌一。可想而知,董卓手握海量代幣,遂成廢紙。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