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稟太妃,董氏貴女,還是孺子。需十餘年方能落落初成。永樂董太後,非為攀親,而為締盟也。”左國相崔鈞起家奏對。
“諸君言之有理。”太妃又問:“當如何作答。”
夏去秋來,暖陽偏懸。
待養精蓄銳,來日再戰。
竇太後垂簾稱製,時候不長,不滿一載。然卻有一事,足以稱道。便是力排眾議,助段太尉平百年羌亂。劉備曾獲段太尉《平羌手劄》。此中對竇太後頗多溢美之詞。時羌人敗而願降,大漢比年交戰,亦國力空虛。便是涼州三明之張奐,亦上疏,欲招降羌人。段太尉怒而抗辯。竇太後遂納其言,詔射中藏府調撥款項彩物,增助軍費。助段熲逢義山一戰而勝。終平百年羌亂。
忽覺麵善。劉備昂首細看,不由一愣:“程大人。”
“垂白叟何所求?”劉備忽問。
“王上赤膽忠心,令朕敬佩不已。孤家寡人,彆無他物。獨一牽念,便繫於王上一身。”竇太後言語,非常動情。
劉備旋即覺悟:“英姐姐,少時來投,獨居高閣,清心脫俗。寒暑易節,與臣並肩。俯瞰樓桑,世事情遷。今結為伉儷,當珍之惜之。太後足可放心。”
聽左國令士異,朗聲朗讀。
居高遠眺,洛陽城氣象萬千。見劉備聳峙台上,舉目四望。程璜亦含笑肅立,不置一語。
“王妃明見。”群臣下拜。
“王上乃長情之人。令媛易得,交誼無價。能得王上垂愛,竇氏一門感激不儘。”竇太後又道。
“太後如日正中,春秋鼎盛。當長命百歲,何談地府?”劉備對曰。
竇太後言道:“程常侍,替朕送行。”
算了,先打道回府。
再昂首,劉備已拾級而下。
時過境遷,再談此事,已偶然義。
公孫氏言道:“王上曾言,添人添箸。現在家大業大,又豈差董女一人。”
簾後,母親不置可否:“諸君覺得如何?”
“長命百歲……”竇太後雖言止,卻意無儘。
今漢自先帝以來,災異頻生。我兒初親朝政,便遇黃巾大亂。今百廢待興,忠臣誌士,當同心勠力,共赴國難。薊王乃漢室宗親,天縱英才。幫手我兒,複興炎漢。指日可待。
若非竇大將軍兵敗都亭,身故族滅。有竇太後臨朝稱製,陛下或真能如複興鑄劍,成為可貴有道明君,也說不定。
長樂少府程璜尋機進言:“正如王上所言,太後今不過三十有四。論福壽綿長,再有十九年,易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