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聞其詳。”漁人脫口而出。

“可也。”海商手指券書:“券中此條,赫赫在目。吾王威望天下,薊人豈能背主謀私。”

薊國大舡又運來嶺南青矯健婦數萬。截流治水、捍鹵蓄淡。築路造堤,通渠圩田。街衢四通,舟橋相連,不竭向本地延展。

“何為百取1、3、五,十。”漁人抱以警戒。子曰:“巧舌令色,鮮矣仁。”

“然也。”海商溫暖而笑:“非是總額,不過月錢耳。”

焦矯亦如願,獲番邦互市權。於港市中起高樓,自號‘胡老館’,專與番商互市。前漢時,鹽鐵專營。便是後代所謂“答應證軌製”。為重農抑商,前漢武帝時,推行“算緡告緡”、“均衡平準”、“謫發商賈”等,一係列辦法。並規定:“商賈人軺車二算,船五丈以上一算”,對販子征收車船稅。今漢雖未行抑商,然光武帝時,桓譚亦曾提出“禁民二業”之主張。雖終未能履行,然焦矯未雨綢繆,先得薊王承諾,再與番商互市。可謂老謀深算。有備而無患。

“有何不成?”海商欣然點頭:“市內朋友,連我在內,當可湊足五戶。”

漁人詰問:“如有閒錢,可否先償。”

“諸位須知,凡三月不還,視為背信。前款不退,船隻收回。”海商有言在先。

窺一斑而知全豹。牽風船技藝之先進,遠超設想。

來往遊弋,隨船吊轉動絞車,將拖網撈出水麵。滿捕魚鮮,實在眼饞。

撤除各自為商,互通有無。貿易聯盟,亦現端倪。

恭送漁人出門。海商吹乾墨跡,長抒胸臆:“吾王威天下,果不以兵革之利。”

一網下水,無往倒黴。魚獲簇擁上市,產量陡增。乃至港口漁商,有力收買。滿船魚鮮亦無處存放。如之何如。

首付十萬,三日講授,牽風船揚帆出港。

海商兩眼精光畢露,一閃而逝:“其法有三:其一,得五戶薊人作保;其二,與薊人有通家之好,隻需親家作保;其三,落籍薊國,戶戶可得。”

句章港市,自上而下。連人帶狗,目瞪口呆。

“本來如此。”漁人頓時鬆氣:“乃月償七千五百錢之百取1、百取3、百取5、百取十。”

大略計算,一日所獲,堪比一季魚獲。

更有甚者,撒網、捕撈,皆由構造驅動。便是吊上船麵,亦直落魚艙。省時省力。

不出薊王所料。

“以十年貸九十萬,月償七千五百錢為例。”海商如數家珍:“半年無息,半年後百取一,月多償利錢,七十五錢。”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