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喏。”顧雍領命自去。

《尚書公理》引《括地誌》:“元英、磿(lì)室二宮皆燕宮,在幽州西四十裡寧台之下。”

實地訪問,遍探郡境。終覓得良機。數月前,顧雍上表雲:“高梁水者,出自幷州,潞水之彆源也。長岸峻固,直截中流,積石籠覺得主遏(主壩),高一丈,東西長三十丈,南北廣七十餘步。依北岸立水門,門廣四丈,立水遏,長十丈。山川發作,則乘遏東下,平流守常,則自門北入,灌田歲二千頃,凡所封地,百餘萬畝(改自《劉靖碑》)。”

因封劉備為薊王。故時議郎曹操進言,改薊縣為薊北縣。《承平寰宇記》引《後漢書·郡國誌》雲:“薊城南北九裡,東西七裡,開十門”。足見此城之闊。

薊王外姑,便是右國令嫡妻。亦是天師道二嗣師道侶。人稱,王夫人。

薊王舉千裡鏡,居高瞭望。這便笑道:“複興長岸,更立石渠,重修主遏,複治水門。‘(主遏)高一丈,東西三十丈,南北七十步’,恐不敷用。當數倍增之。”

“所謂‘立室立業’。封兒及冠,當行大婚。豈無家業傍身。”俯瞰薊北,七九雄城,薊王肺腑相告:“當時,若不能更進一步,便退位稱‘太上’。將千裡薊國,交與封兒之手。”

薊北縣,城郭雖大,然西南王城,並西北薊丘,便足占去三分之一。剩下不過四十二衢。

薊北縣。

顧雍攜眾匠師,“登梁山以觀源流,相?水以度情勢”。乃使將作寺遣良匠,並青壯數千,“立遏於水,導高梁河”,造“戾陵堰”,開“車廂渠”:

“有。”甯朱紫,必有此物。

“要充裕,先通渠”。乃薊吏,不二之選。

元英宮,前漢燕剌王劉旦改成萬載宮。

薊王一笑揚眉:“即便不為薊王。七海以內,那邊不成稱王。”

薊士子,二千及冠。薊王子,及冠封王。挺好。

十萬樓台,火食萬家。薊國循吏,司空見慣。豈能見麵前一片荒涼,民人皆有菜色。當真,孰不成忍。

“此便是寧台。”顧雍答曰:“《史記·樂毅傳記》:‘齊器設於寧台,大呂陳於元英(宮),故鼎反乎磿室(宮)。’既此台。”

“此台何名?”薊王手指薊丘高台。

薊王欣然應允。遣將作寺大匠師並都水署大工師,親赴薊北。助其成事。

比如“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高皇血脈日稀,然子孫豪氣不減。話又說回。四十還不稱帝。再晚還無能啥?了無生趣啊。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