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不宜遲,鄭泰這便快步奔赴中庭。
何進滿臉橫肉,抖如篩糠:“我納妾便是‘不忠不義’,換做薊王納之,便是‘有情有義’。時人,何其厚此薄彼!”
故,雖明知大將軍何進“嫁禍”,劉備亦需采取。不納,便是不義。
劉備見有異色,心中一動。莫非是“杜夫人”?
何為豪傑?敢為人先。
“然也。”賈詡笑道。
聽完鄭泰所言,劉備悄悄點頭:“此事因我而起。累及杜氏女,無家可歸。若不納,是為不義也。”
賈詡言道:“速去通稟,且看主公如何決計。”
王美人尚未入土,劉備豈敢此時求陛下賜婚。然將杜氏歸入府中,乃義之所向。即便陛下不肯賜婚,也無妨。終歸是大義當前,“雖萬千人逆之,吾往矣”。
親信不敢與答,唯五體投地。
其一,十年,太上皇(高皇父)崩,“赦櫟陽囚極刑以下”,因太上皇生前居於櫟陽宮,櫟陽統統囚徒,皆被赦免。其二,十一年,淮南王英布造反,“赦天下極刑以下,皆令參軍”。
明知《約法三章》,“殺人者死”。然卻總有人,怒而殺人。殺人便是“犯法”。然我煌煌天漢,不但不由刀劍弓弩,又常大赦天下。屢將“犯法”之人,赦免。便是“道義使然”。
目送鄭泰拜彆,賈詡羽扇輕搖,眼中儘是深意。卑不謀尊。出謀而不劃策,乃人臣之道也。
賈詡言道:“所謂紅顏禍水。此乃大將軍‘嫁禍之計’也。”
“公業有話直說。”
“民女杜氏。”車內女子自簾後柔聲答道。隻因未入門,禮未成。女子才自稱“女”,而非“婦”。
答曰:道義高於禮法。
眾府臣倉猝垂目施禮,不敢平視。
鄭泰不敢怠慢。這便肅容近前,隔簾問道:“薊王門下督鄭泰,敢問簾後是誰家女子。”
“所為何來?”鄭泰再問。
“右丞言,此乃大將軍何進,‘嫁禍’之計。”
鄭泰點頭道:“主公言之有理,然……”
“薊王無小事”。何進剛知,陛下亦知。正如路人普通無二。陛下聰明如此,又豈能不知大將軍嫁禍之計。明知入彀,薊王亦牽馬入府,乃為全人臣大節也。
鄭泰領命出府。果見一輛婚車,停在門前裡道。
便是大丈夫也。
“滾!”何進怒從心起,一聲暴喝。不料牽動患處,竟頭痛欲裂。
略作考慮,劉備便貫穿:“所謂‘三人成市虎’。若納此女,必被人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