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白波、黑山,計有百萬之眾。分置各城中。”甘後柔聲言道:“‘荀氏六長’並‘五子三明’,確有實才。”
三足踆烏,經淶水,入北易水航道,前去範陽。
“妾聞,儒宗曾言‘一國讓’,假以光陰,必為國之重器。”不料甘後竟知詳情。話說,自攜子北上,居於西宮。常借閱瑞麟閣中藏書,對國中風采,耳熟能詳。足見用心。
薊王會心一笑:“如為夫少時所言,且走著看。”
“少時,母親曾言:‘大道至簡,知易行難。’夫君已證大道矣。”甯朱紫柔聲道。
“‘荀氏六長’,荀悅,荀衍,荀諶,荀表,荀棐,荀祈。叔侄當中,以荀衍,荀諶,二人功勞,名列前茅。陳長白話:‘荀文若、公達、休若(荀衍)、友若(荀諶)、仲豫(荀悅),當今並無對。’足見其才。”薊王答曰。言下之意,朝都、昌黎二郡,薊王成心荀衍,荀諶,二人。
“然也。”薊王悄悄點頭。
眾美人雖略顯絕望,卻終歸有所,期盼。
華朱紫笑道:“恰是。”
“如此,高陽、阿陵、文安,足可護易縣全麵。”華朱紫笑道。
“夫君,算無遺策。妾,佩服。”甯朱紫盈盈下拜。
“田子泰竟將宗族,悉遷北海。”甘後如何能不慨歎。
“另有陽鄉令國淵,乃儒宗門下高徒。亦為國器。”劉備笑道:“國中英才輩出,略加曆練,皆可獨當一麵。”
“甘後既知‘五子三明’,獨缺‘一國讓’乎?”薊王笑道。
“聞薊南尹上表,欲擇高陽並文安,居中白地,重立舊縣阿陵。”華朱紫柔聲相問:“敢問夫君何意?”
“既有大才,王被騙擇機調返國中。”甯朱紫進言。
“薊國一郡民情,堪比一州。”甘後言道:“凡為郡守,皆可出為州牧。”
“泉州令袁渙。從弟袁霸、袁徽,治政安民,圩田大成,今皆為令,同領千石俸。袁渙年初雖加光祿大夫,然仍不敷以彰其功。遼澤新郡,當可守之。”
“文安縣內十一城,文安、滏陽、北易陽、滹陽、泒陽、沙陽、利豐、臨漳、臨津、平渠、永寧。稻收皆已過半。”薊王居高遠眺,一目瞭然:“‘荀氏六長’,並‘五子三明一國讓’中‘二子’、‘三明’,為文安十一城令。當真,大材小用。”
“大小遼澤,若足辟三郡。”甯朱紫三問:“另有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