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為永樂少府,今為太尉。曹嵩、曹操父子,自被視作董重一係人馬無疑。

楊彪出身弘農楊氏,亦是王謝望族。與汝南袁氏,並著於世。因而車騎將軍何苗,薦長樂少府袁逢,代崔烈為司徒。共理尚書事。崔烈改任廷尉。

一言蔽之,總有高人。

母親如此想。三墩當,亦如此想。

如何揚長避短,將本身上風闡揚到極致。便是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大漢“非功不侯,非劉不王”。擺佈人生的兩大桎梏,對劉備而言,皆是嚴峻利好。

亂政之下,自求多福。

“逝者已矣,生者如此”。

丞相隆中對曰,天時、天時、人和,占其一,可三足鼎立。現在三墩聚齊六合人,泰初爍今。能令其稍稍波折,唯“劇情殺”耳。

二位國相,為三墩設想的王爵之路,亦遠比官宦之路,更合適劉備特質。

將心比心,隻需能令其保養天年,劉平如何,實不敷為慮。

薊國周遭,多上古大澤。旁人畏水患如虎,避恐不及。唯有三墩,大興圩田。並初創《圩田製》,輔以二十等爵,令薊國一日千裡。究其啟事,一片白地,無人定居。萬丈高樓高山起。劉三墩說一不二。自也全無兩漢四百年,沉屙無救,積重難返。

二戚相爭,無所不消其極。

三公府邸,皆在城內。然盧司空自搬入函園,便不肯輕動。再者說來,三公代天子受過。凡天降災異,必定頂鍋。大位能坐多久,唯天知地知。與其搬進搬出,不若函園長住。免得勞師動眾,徒受搬家之苦。

自上巳節後,黨魁張儉,稱病不出。多次上表,請辭少府,告老回籍。朝廷皆不準。三宮並少帝,累次遣使看望,此中噓寒問暖,不一而足。

春暉包房。

劉平身前之事,身後之名,不出數代,皆歸灰塵。然若知本相,老族長如何能苟活。少年時,老族長行事,並無公允。對宗族及劉備,皆照顧有加。

知孤孫劉平,乃替主而死。如老族長所言,死得其所。心中亦算是有所安慰。

猜想,當三墩飛撲出門,倒履相迎時。襄楷必睜大火眼金睛,於人群中窺測。

此一時,彼一時也。至於先前各種傳聞。於權力之下,皆不值一提。至於後患,待手握大權,再緩緩除之。

東郭馬市,胡姬酒坊。

二戚亦嚴令,不成擅動兵器。然相互推搡,人馬相撞,已立室常。乃至一起相爭,到達宮門,亦不相讓。吹鬍子瞪眼,唯有車內大員出聲,方纔化兵戈為財寶。各自返回不提。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