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雪化路開。右北平烏桓王烏延,便又有大量毛皮隨船運來。劉備已與遼東田氏達成販運劵書。販運馬匹外相的運費,與鹽漬木一起換算成寢墊。讓遼東海船販去大江南北。
‘鼉龍騎’的名號,隨之傳播。
水碓,又稱機碓、水搗器、翻車碓、鬥碓或鼓碓水碓,是一種借水力舂米的東西。乃腳踏碓,機器化的成果。水碓的動力來源,乃是一個大的立式水輪。輪上裝有多少板葉,轉軸上裝有一些相互錯開的撥板,撥板用來撥動碓杆。每個碓杆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杆,杆的一端裝一塊圓錐形石頭。下方石臼裡放上籌辦加工的稻穀。流水打擊水輪使其轉動,軸上的撥板撥動碓杆的梢,使碓頭一起一落地停止舂米。操縱水碓,能夠日夜加工糧食。凡在溪流江河的岸邊,都能夠設置水碓,還可按照水勢大小設置多個水碓,設置兩個以上的叫做連機碓,最常用是設置四個碓,最多可用八碓。
最早提到水碓的是西漢桓譚的著作。《承平禦覽》引桓譚《新論·離車第十一》說:“伏義之製杵臼之利,萬民以濟。及後代加巧,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又複設機用驢騾、牛馬及投水而舂,其利百倍。”這裡說的“投水而舂”,就是水碓。
由西域傳入中國,最早記錄見於曹丕《先帝賜臣鎧表》。《晉書·呂光載記》描述此類鎧甲“鎧如環鎖,射不成入。”唐朝極其流行,並將此甲列為十三種甲製之一,明清仍有相沿。
至於曬製海鹽,今後再說。
右北平烏桓能與劉備攀親。當真是諸神庇佑,祖墳冒煙。
比起遼東遊騎,劉備麾下的另一支天下名騎,人馬皆是重甲。
與劉備互市,讓右北平烏桓氣力止損複長。款項皋牢部族,糧食餵飽青壯。另有多餘賦稅吸納南下東胡後輩。不消幾年,便可兵強馬壯。
人馬皆滿身覆甲,由鼉龍前胸後皮,髹漆合甲而成。漆中還摻有琺琅釉粉,髹漆數遍。堅毅非常,刀劍難傷。
如此神器,樓桑豈能不消。
說,前漢當中山王族,與今漢當中山王族,乃是兩支。如何能承?再說,舉一國貨與彆人,難道冒天下之大不韙!又將祖宗國法置於那邊?若如此,敢問陛下之皇位,大漢之天下,又可貨賣多少?
不知,有冇有舂米的機器?
天子和三公顧及顏麵,這才作罷。
東西的話,或可用舂(chōng)米的石臼(jiù),將肉搗成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