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蜀身毒道,可連通山南。薊王欲另辟央恰布藏布江,中下流航道。萬石樓船,溯江而上,經竹隅,通車離、漢越、達光,並輻湊三南半島。
薊王又準山南諸國所請。於豐州治,王舍城中,立山南“方國邸”。由豐州牧,領護山南諸國。
薊式構造,獨步天下,無可對抗。
大行令虞良,伏地答曰:“折錢十億。”
尚書令桓典,奉書出列:“回稟陛下,薊王表奏在此。”
山南諸國,散居“三山並列,三江並流”之地。扼守大漢西南境。多為羌、越,後嗣。素為諸夏上古先民。
十億,乃薊國一年獻費。更是甄都朝堂,整年資費。
隻需戶戶分得一頃美田,行三十稅一。不出數載,薊王當儘收民氣。即便再有人,不軌用心。欲強行複辟種姓,亦不得民氣。
饒是董侯,亦漲紅小臉。細看使者上呈禮單。越聚越多,驚心動魄。
豈料貴霜鐵騎囊括。百乘猝不及防。金耳國更措手不及。被趙雲、陳到,聯手攻滅。
實難以計數,天子這便問道:“薊王奉金多少?”
“喏。”
豈料薊王,反其道而行之。先定北天竺,再朔江而上。借水運之便,消弭叢林毒蟲猛獸,瘴癘之害。香樟樓閣,蟲蠅遠遁;水麵塢堡,猛獸莫及。船上應有儘有,衣食住行,無往倒黴。不必跋山渡水,虎狼為伴。更無需深切蠻區,紛爭驟起。
“然也。”虞良再答:“下臣來時,主公已攻滅阿逾陀,據北天竺十餘國。”
盤恒數日,薊王重返華氏城。
山南諸國地點地,後代稱“三江並流”。
“一戰滅十國。”少年天子,不由心生神馳:“薊王表奏安在?”
出山南諸國,三江水流趨緩。滋養三南半島,扶南、驃、究不事(柬埔寨)等國。
諸國求造港津,互市互市。亦不出薊王所料。待拓土前鋒營,督畢臨江城,並江曲港。可朔江而上,入山南諸國,尋址督造港津,順延枝分商路。薊王取名“竹隅道”,續接蜀身毒道。
“薊王大勝乎?”天子當有此問。若非大勝而歸,豈得如此钜富。
雖身居高位,然卻恪守君臣之道,有禮有節。
號“兩岐三通”。
董侯笑容更盛:“且奏來。”
本覺得,“天高天子遠”。“窮山惡水多刁民”。
薊王一舉克北天竺,震驚山南。達光瑪展王等,紛繁要求內附。薊王欣然應允。代為上表朝堂,賜以印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