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急於一時。”薊王初觀此澤,徒生煙波浩渺之感。心中畏敬,油但是生。一片汪洋,無立錐之地。隻需圩田大成,天時之豐膏,恐在督亢、雍奴之上。若此處大興稻作。可保薊國百年足食。
郡縣需薊王定名,諸城港則無需。薊王遂乘雛鴉號返航。順下渝口。入大遼水。而後逆進向北。駛往大遼澤地點。
對比十餘年移民趨勢彙總。上計署估計,三年以內,薊國當破二千萬口。好處泛博,吏民奮發。
《資治通鑒》: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親征高麗,“(皇)上至蒲溝駐焉,督填道諸軍渡渤錯水,暴風雪,士卒沾濕多死者,敕然火於道以待之”。注曰:“蒲溝、渤錯水皆在遼澤中。”又釋曰:“海城縣西北有渤錯水,唐貞觀十九年,(太宗)親征高麗,攻安市城不克,引(軍)還至遼東。渡遼水,遼澤泥塘”,“八十裡車騎不通”。
三百裡大遼澤,廣袤萬裡。百裡一縣,足可辟九縣。一縣滿十城港,計九十城港。
遼陽上至望平河段,百裡水路,渙散為澤,直至(燕)長城沿線。正因河道淹冇於大澤當中,水路不顯。故東吳船隊,再無從北行。
“稟主公,大遼水情錯綜,非一日之功。”都水令鐘演,亦伴駕到達。
年初,薊王上表,獻號“初平”。意指,天下初平。
薊王需“先定水,再名城”。以水分陰陽。
公然枝津交叉,暗潮浩繁。堪比巨馬之豐水,便有三條。自西北向東南,呈“川”字,隱流大遼澤,暗通大遼水。
如此,小遼澤內新郡,亦得其名。
初立東川、中川、西川三縣。餘下諸縣,待治水畢,再從長計議。
船過遼陽,西岸舉目白茫。
薊國新並遼東屬國,計五十餘縣。當可比一州之地。然國土皆位於幽冀二州,換言之,即便兼督四州,薊王亦不過新得三州之地。如此著想,三侯皆稍得心安。
“大遼水出塞外,南至安市入海,行千二百五十裡。”
七月流火,玄月授衣。
而太宗親征時,“庚午(初三),車駕至遼澤,泥塘二百餘裡,人馬不成通,將作大匠閻立德,布土作橋,軍不留行,壬申(初五),『渡澤東』,丁醜(初十),車駕渡遼水,撒橋以堅士卒之心,軍於馬首山”。
再加外洋寄田,大漢再無缺糧之危。
彼情彼景,曆曆在目。
自併入遼東屬國。都水署並將作寺,已合力探明水路。幾於渝水,同啟築堤。以大遼水為界,西岸皆為薊國統統。然薊王卻命將作寺,對岸築堤。惠及兩岸百姓。築堤聚水,水漲船高。便於大舡通行。且水流湍急,泥沙亦難堆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