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欲封貴子為勃海王,拜廣陵徐璆為國相。”小黃門言簡意賅。
“董太皇又何嘗不是?”趙忠歎道:“若想封貴子為勃海王,董太皇亦需令何太後得償所願。”
“我兒且慢。此事當真?”電光石火,張讓似有所得。
薊國之強,方方麵麵。
“然也。”張讓感喟道:“論損公肥私,中飽私囊。四百年煌煌天漢,先帝母子聞所未聞,見所未見。我等刀鋸餘人,拍馬不及也。”
“可記得,熹平元年,朱雀闕之事乎。”張讓陰沉一笑。
“熹平元年,首開黨錮,連坐太門生千人。有人書朱雀闕。言:‘天下大亂,曹節、王甫軟禁太後,公卿皆屍祿,無忠告者’。”趙忠脫口而出。
“與太後暗通曲款,乃為示好。”趙忠覺悟。
“所謂‘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提早奉告太後,乃投石問路之計也。張讓嘿聲一笑:“董太皇,欲使我等為細作,此事可大可小。若授人以柄,萬事休矣。你我豈能坐以待斃。”
“畢嵐、宋典,可有複書?”張讓又問。
“如此,甚好。”趙忠心領神會。
“竇太皇看似無慾無求。然依我所見,卻並非如此。傳聞。阿閣兵亂時,《廢帝聖旨》乃出竇太皇之手,非為人勒迫。”趙忠忽抬高聲音:“是夜,竇太皇與少帝,喬裝出城。被賈詡所阻。”
“嘶——”趙忠不由倒吸一口冷氣。暗自穩住心神。轉念一想,便已覺悟:“乃誹謗竇太皇之計也。”
“親耳聽聞,自當是真。”小黃門言道。
斯須,待四下無人。便有親信小黃門,出殿相見。
“此,必是董太皇之意。”趙忠一語中的。
“動靜那邊得來。”張讓大吃一驚。
洛陽南宮,玉堂前殿。
“卻不知,竇太皇,會作何想。”張讓忽問。
“竇太皇先擬《廢帝聖旨》,又裹挾皇太子遠行……”張讓靈光一現,幡然覺悟:“欲立貴子,即位為帝!”
“自當有機可乘。”張讓早有定計:“宜遣人入長樂宮,暗中通稟何太後。”
目送小黃門,避人耳目,潛回大殿。張讓這便奔赴北宮,尋黃門署長趙忠。
“本日如何?”張讓背身問道。
“猜想,二宮必嚴懲‘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之人。”張讓介麵道。
“當如何行事。”趙忠問道。
張讓奸笑:“何不效仿前人,再書朱雀闕。”
“我弟趙延,乃是城門校尉。”趙忠告道:“凡有風吹草動,焉能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