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封了個一片白澤,彆無寸土的臨鄉。現在又把水患猛於虎的容城、益昌,兩塊爛泥地劃歸治下。如此行事,一脈相承。

後代的白洋澱,天然水域麵積三百六十餘平方千米,澱內共有一百四十三個大小不等,星羅棋佈的澱泊。被三千七百多條溝濠連接,澱澱相通,溝濠相連,構成龐大迷宮陣。白洋澱是浩繁澱泊中麵積最大的一個,約兩萬畝,故以此定名。

忽聞一聲輕喚,昂首恰是母親。

母親又豈能不知:“但是因‘有功不賞’,卻‘無功受祿’?”

讓兩地百姓舉家遷往臨鄉,不是好主張。容城、益昌,亦需人手。特彆是容城四周,古城林立。有葛城、渾埿(bàn)城、三台城,三座戰國古城。春秋、戰國期間,澱辨彆屬於燕、趙統轄。以易水長城為界,南葛城屬趙、北渾埿城歸燕,故澱區有“燕南趙北”之說。

不錯。

劉備這便頓悟。

劉備終究放心了。

且容城、益昌,城池皆在。反正三裡,雖年久卻時有補葺。還算無缺。從臨鄉廢城能聳峙不倒,便可見一斑。隻如果能儲存下來的古城,可稱堅毅。抵抗普通的匪患、水患,充足了。故而,兩地公眾頗多。年前上計,各有齊民數千戶。合計十萬餘口。

時下範圍極廣。上古時曾是大河故道,大水滔天。東漢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大河改道南移,河水存積在這片凹地,構成大麵積水域。西晉聞名辭賦家左思《三都賦·魏都賦》中曾寫道:“……此中側有鴛鴦交穀,虎澗龍山,掘鯉之澱,蓋節之淵。”唐朝註釋家李善對“掘鯉之澱”的註釋為:掘鯉之澱在“河間莫縣之西”。恰是後代的白洋澱。故白洋澱亦稱掘鯉澱。

應當不會比督亢圩田難。

劉備點頭道:“誠如母親所言。兒子千裡奔襲,血戰旬日。麾下拋頭顱,灑熱血。為國儘忠。卻不如三瓶琉璃香露,來得值錢。”

本來,所謂的善始善終,竟說的是進貢琉璃香露。陛下讓劉備四時進貢。有始有終。

耿雍和崔鈞這便在官舍一一訪問。禮品臨時收下,以安其心。又令刺奸、賊捕,細細查探。兩地皆是古城,民風渾厚。無法卻時遭水患。劉備問過方知,兩地間,竟有一處堪比督亢大澤的廣漠水域——掘鯉澱。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