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等既知,曹孟德焉能不知。”於禁言道:“兗州失而根底無。曹孟德何不退兵。”
於禁笑道:“曹孟德公然奸滑。”
“既如此,文則願降乎?”曹操含笑發問。
前鋒蔣奇,望而卻步。
再被亂箭射回。
二日之楯,密佈矢孔,不敷三十。
眼看兵敗如山倒。於禁、蔣奇,當機立斷。擒賊擒王。
“速取中軍大帳。”於禁心頭一緊,厲聲高呼。
“如何?”於禁笑問。
領精銳,直奔中軍大帳。
“不降,不降。”蔣奇頗不耐煩。
三日之楯,零散矢孔,不過十餘。
“時鮑允誠,泰山募兵,文則從之。今群雄偏安江東,已無爭霸之誌。聞文則家小,俱在鄉裡。未曾渡江南下。不知然否?”曹操笑問。
曹孟德悉知前後諸情,遂將計就計,定下誘敵之計。便是薊王所謂,引蛇出洞。
副將蔣奇進言:“兗州大半為呂布所據,曹孟德此時當知。”
汶陽,春秋魯地,稱汶陽之田。前漢置汶陽縣,屬魯國。今漢因循,仍屬魯。“汶水又西南徑魯國汶陽縣”,“縣北有曲水亭。漢章帝元和二年(85年),東巡泰山,立行宮於汶陽,執金吾耿恭屯於汶上,世謂之闕陵城也。”
蔣奇將信將疑:“明公,當真不殺。”
“哈哈哈!”劇賊皆笑。
稍後,曹孟德親解其縛,拜為陷陳都尉。仍領麾下兵馬。得曹孟德禮遇,於禁遂至心實意,轉投新主。
“且取板楯一觀。”於禁早有籌辦。
“果有詐乎?”蔣奇驚奇不定。
《史記·封禪書》:“古者,封泰山禪梁父,七十二家。”《大戴禮記·保傅》:“以封泰山而禪梁父,朝諸侯而一天下。”上古至秦漢,曆代帝王封泰山必禪梁父,故有“地神”之稱。
何如身後劇賊,皆以入甕。
卻被亂箭射回。
收攏山砦餘賊,並麾下殘兵,計五千餘眾。皆歸曹孟德所用。
於禁遂棄刀而降。
“喏。”諸校聽令。
知曹孟德將兵,必出甄都東進。因而“賊人”占山障道,據險而守。卻閉門不出,拒不該戰。先前諸校頗多不解。本日方知,乃調虎離山,緩兵之計也。
曹操一石二鳥。於禁再難轉頭。
“未可知也。”曹操不置可否。
便在此時,忽見中軍升帳。帳中端坐一人,恰是曹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