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一夜舒緩,陛下肉疼稍減。
“至於,薊王所求,尚書令覺得如何?”稍作喘氣,陛下居高低問。
收到薊王六百裡加急上表。一眼掃過,曹節先長出一口氣。穩住心神。待細細看來,又不由盜汗直冒。
環顧群臣,這便和顏悅色,居高低問:“當增封那邊?”
敢問陛下,還再“加九錫”否?
陛下以“九錫”加薊王。乃是以王莽故事,試之。
六大謀主皆不在。薊都尹乃國之智囊:“回稟王太妃,再取二縣,指日可待。”
王妃卻已明白:“有功當取。然該取何物,又取多少,便是為臣之道。”
臨鄉,薊王宮。
薊王了得!
“嘶――”看過薊王上表,陛下倒吸一口冷氣。肉疼之情,溢於言表。
所謂熙熙攘攘,利來利往。又說報酬財死,鳥為食亡。
“猜想,當無驚無險。”婁圭已想通統統:“不受九錫,另有所求。乃臣之道也。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正如我主這般。”
曹節豈敢攬上身:“陛下三加,薊王三拒。所謂‘事不成過三’。若再加九錫,亙古未有。何不開朝議,納百官之言,再做定論。”
王妃遂問道:“此中可有盤曲艱險。”
因而,退而求其次。
君臣相知,莫逆於心。
再一言蔽之:“無野心而有所求”,方是薊王安身立命之道。無慾無求,死也。慾壑難填,死也。
當然,亦不成逆來順受。且薊國君臣又深知陛下皇商本性,善好處互換。因而退而求其次,先索美人,再取封邑。人地分身,如何能不美。
薊王之至心,究竟如何。不得而知。現在貴為王爵,位極人臣。稍後還當重用。不成不察。
時至本日,孟德雖一定再有機遇。然王莽已開先例。
薊王,究竟是輔漢,還是篡漢。
如此一來,皆大歡樂,君臣無間。
一氣嗬成,通篇讀完。饒是倒春寒夜,亦渾身大汗,如同水撈。
然若薊王推讓不受,恪守臣節。陛下亦會心生警戒。因為在陛下看來,人總有所欲。有欲必有所求。無人例外。薊王乃當世人傑,自也不會例外。若行虛情冒充,更需警戒。
萬金堂內,張讓等十常侍,各個交頭接耳。薊王三拒九錫,不正應了陛下情意。為何偷看陛下神采,竟如此之猙獰。
“九錫”,周朝已見記錄。《公羊傳・莊公元年》:“錫者何?賜也;命者何?加我服也。”後有註疏:“諸侯有德,當益其地,不過百裡,後有功加以九賜。”周時,天子會授予在品德操守、武功武功等諸多方麵,有極大成績的諸侯,九種特彆器物,便是“九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