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禪位之詔[第1頁/共4頁]

本是同殿之臣,又訂交莫逆,見麵說說話,有必定帶兵嗎?若然帶兵前去,祖家軍將吏士卒必起疑忌之心啊。再者說了,我就算帶兵去,莫非還能跟祖逖立馬陣前,遙遙對語不成嗎?那樣一來,跟敵將相見,有啥辨彆了?我若以彼為敵,彼焉能再以我為友啊?而若佈陣城下,而自往其營中相見,又與不帶兵有何分歧?

裴嶷囁嚅不能答,裴該再問裴詵,裴子羽猶躊躇豫地說:“或可諷天子收回成命,先賜九錫於大司馬,使封王建國……”

馮寵一方麵命一小卒快馬回營稟報,一方麵親身為裴該牽馬,緩緩而向祖家虎帳。二三裡地,半晌即至,纔到轅門前,就聽鼓聲驟響……

隨即裴嶷就闡發說:“祖驃騎雖受詔而來,然其行本遲——據子羽等探查,數日火線抵滎陽,且所部尚在與殘羯激鬥——今乃快速而歸,複將數萬軍陣於東郊,則其心不成知也。且我軍雖控扼諸門,亦難保動靜不過泄,則天子欲禪之事,若為祖驃騎所知,恐於明公倒黴啊。”

裴嶷等人聞訊,無不大驚——祖逖返來得好快啊!本來按照裴詵和王貢的諜報,祖逖方歸滎陽,還籌算掃清殘羯呢,估摸著總得三五天賦氣返洛。也是以裴嶷才問裴該:“當幾辭?”意為:意義意義辭一回就得了,從速把事情敲定了,生米做成熟飯,再對付祖逖,或許就要輕鬆很多。

裴該接到華恒送來的禪讓之詔,便要裴詵為他草擬辭表,這本是道理中事,但為了探聽自家主公的實在情意,中間的裴嶷還是趕著問了一句:“當幾辭?”

漢朝以來,朝廷凡命重臣,按例都要三辭,但是就實際而言,三辭是跟三命相對的,以是三命而三辭,這事兒就成不了,普通三命而兩辭,到第三回接管,那纔是常態。題目當年漢獻帝禪位給曹丕,曹丕是個文學青年,慣會摳字眼兒,非要三辭不成——當天子但是大事兒,怎可不把戲文給做足了啊——迫使獻帝前後四下詔命……

裴該冒充吃驚道:“祖君竟然負創在身麼?速速引我前去探視!”

文朗當即一帶馬韁,便欲前突,遮護在裴該馬前,卻被裴該扭過甚去狠狠瞪了他一眼,給禁止了。隨即轅門敞開,將士馳出……

甄隨當即拍胸脯:“當由末將領兵,保護明公前去。”

你們在揣摩啥呢?這類事兒是能夠讓步的嗎?本日天子起意禪讓,你感覺機會不對,固辭不受,覺得天子過幾年還會再禪嗎?一旦大司馬固辭,則部下必起疑忌之心,步隊都帶不好了,還能希冀將來不成?!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