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負乃是兵家常事,冇有吃一次敗仗就定要斬殺軍將的事理;至於高樂,並無違背軍中死律,殺不殺他都在兩可。裴該之以是谘詢於諸將,就是怕驟斬高樂,或將使其昔日同袍生怨,又一定能夠宣示軍法的嚴明。
還是陶瞻、周撫等好說歹勸,說高樂畢竟是天子舊將,大人不宜私行加以刑戮。因而終究周訪捕拿高樂,押入檻車,送去長安,以候天子自行措置——周士達真是氣極了,乃至於還暗裡裡對兒子、半子說:“倘若天子措置不公,我便擲卻衣冠、印綬,不受他華家的爵祿!”
李壽是以判定,這多數是疑兵啊,漢中軍的主力必定是殺往彆處去了。一方麵向成都傳報,提示李雄,一方麪點集兵馬,趁夜出關,前去偷營。
因為裴該是體味周撫在本來汗青上的事蹟的。周訪身後,他曾一度憑藉王敦,王敦反叛時從逆,敗後流亡,遇赦還出,仍遭監禁;兩年後在王導的援引下得以重新入仕,卻又為後趙將郭敬所欺,被迫放棄襄陽而逃,遭到免官。
關頭是正如裴詵所言,漢中現在兩麵受敵,楊虎又能夠蠢蠢欲動,倘若朝廷著倉猝慌地換人,乃至於想趁機收編周家軍,反倒輕易激發不需求的內部衝突。故而裴該隻籌算塞一個漢中太守疇昔,純文職,協理碎務罷了,刺史、都督之任,都臨時交給陶瞻,但讓周撫負首要的軍事方麵的任務。
裴該就問:“周道和如何?”裴嶷道:“年紀太輕,且無遠名……”
楊虎去後不久,周訪便至垂死之際,臨終時命書記草擬奏書,懇請以半子陶瞻暫領漢中軍。他還關照周撫、周光道:“道真有乃父士行動恃,天子必信,是故命其領軍。我與陶士行訂交莫逆,既死,汝等當以士行動父,目道真為親兄,勿生疑忌,毋相犯也。所可慮者,唯有楊虎,但汝等三人同心,則楊虎不能為惡。”
荀崧苦笑道:“天下高門,昔日另有賈、郭,現在安在?且天子方恨泰章叔父(荀組),雖用道明(荀闓),不過臨時對付罷了,則荀氏唯我一家,未免獨木難支。看今中朝官製,平原華、太原王或將大用,且即昔日中品之族,如祖、衛、卞、郗等,亦多數榮顯——天下莫非隻要裴與荀麼?”
裴該聞言乃笑笑說:“朕亦年青,初北伐時,也無甚遠名啊。且周士達當世奇才,子不若父,也屬平常。”因而定策,仍以陶瞻為梁州刺史、梁益都督,但彆任漢中太守,而命周撫以少將、旅帥的身份,加任都督府司馬,實際把握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