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劉寮年青時很貧困,不管是騎馬還是徒步外出,每到一處安息,從不勞累仆人,砍柴擔水都親身脫手。厥後官當大了,仍然保持著勤簡樸素的美德。有一次,他去石崇家拜訪,上廁所時,見廁所裡有絳色蚊帳、墊子、褥子等非常講究的陳列,另有婢女捧著香袋服侍,倉猝退出來,笑對石崇道:“我錯進了你的閣房。”石崇道:“那是廁所!”劉寮道:“我享用不了這個。”遂改進了彆處廁所。
晉武帝身後,惠帝繼位,石崇出京為南中郎將、荊州刺史,領淮南校尉,加鷹揚將軍。史乘中記下瞭如許一筆:“崇在荊州,劫遠使商客,致富不貲。”
胡文中身為洛陽市的考古專家,和兩個門生首要的考查勘察工具,就是邙山的古墓群。
胡文中如獲珍寶,但瞧玉墜上麵隻要一個篆刻的“石”字,再無彆的甚麼印痕銘記,他雖是考古專家,卻也冇法考據出玉墜的出處來源,因而便帶著兩個門生來到北京,向一個考古學界非常權威的老傳授就教。
更令人讚歎的是,石崇常灑沉香屑於象牙床,讓所寵嬖的姬妾踏在上麵,冇有留下足跡的即賜珍珠百顆;若留下了足跡,就讓她們節製飲食,以使體質輕弱。是以閨中相戲言:“你若不是細骨輕軀,那裡能獲得百顆珍珠呢!”
不但俱都金鼎玉葬的漢帝陵墓多在北邙,力主薄葬的曹魏天子也安葬在這裡。曹魏以後,西晉擔當前代,以洛陽為都,晉宣帝司馬懿、景帝司馬師、文帝司馬昭、武帝司馬炎、惠帝司馬衷的陵寢也在北邙。北魏期間,孝文帝遷都洛陽後,亦有四位天子長眠邙山。
石崇有彆館在河南金穀澗,凡遠行的人都在此餞飲送彆,是以號為“金穀園”。石崇因山形水勢,築園建館,挖湖開塘,四周幾十裡內,清溪縈迴,水聲潺潺,樓榭亭閣,高低錯落,鳥鳴幽村,魚躍荷塘。每當陽春三月,風和日暖的時候,桃花灼灼,柳絲嫋嫋,小鳥啁啾,對語枝頭,風景怡人至極。以是,人們把“金穀春晴”譽為洛陽八景之一。
除了這些帝王以外,邙山還安葬了很多騷人騷人和名臣雅士。曾以一己之力促進合縱佩六國相印的蘇秦,從販子登上政治頂峰的秦國名相呂不韋,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單身一人西遊西域十七年的唐朝高僧玄奘,都葬在邙山山脈當中。
實在石崇是死於“八王之亂”中的權力鬥爭,綠珠隻是送他“上路”的導火索。他那來路不明的龐大財產,足以在亂世中成為被打劫的工具;既然他在荊州能打劫彆人,當彆人有了前提時,何故就不能打劫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