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到南京四周的軍隊要留下一部分保衛都城,74軍已經被列入都城保衛戰的序列。這就意味著,軍隊必須馬不斷蹄持續作戰。
悒江門是通往江北的必經之地,萬一要撤退,必須從這裡渡江。賣力都城保衛戰的唐生智在安插防務時,為了表示背水一戰,“誓與南京共存亡”,讓本來的兩艘可坐七八百人的輪渡開去漢口,剩下的隻要幾艘小火輪,還被他交由36師把守,不答應守城官兵擅自渡江,同時唐生智唆使江北的胡宗南第一軍和江南悒江門外的宋希濂36師:
教誨總隊在紫金山、麒麟門、中廟門一帶設防。總隊的左鄰是王敬久的87師,他們和孫元良的88師共同防衛紫金山、雨花台一線,這是自古守南都城必爭的兩個據點,如果這兩個處所失守,南都城也就守不住了。
做為中華民國的都城南京,相傳朱元璋定都南京時,初開城門十三座,朱元璋登高觀察城垣,發明地處東部的皇宮紫禁城靠近鐘山倒黴城防,遂命令藉助城外的丘陵陣勢再修建一圈外城,在險隘之處砌上一部分城牆,另開城門十八座,是以南都城門有“內十三,外十八”之說。外城早已不複存在,但是這些城門的稱呼作為地名傳播了下來。位於南京東南郊的高橋門,就是“外十八”之一,當年承平天國戰天京、武昌叛逆後蘇浙聯軍攻南京,高橋門均曾經是狠惡的疆場,它是從東南邊進入南京的一個流派。
在上坊鎮的師部,王耀武向各團團長下達了作戰擺設:紀鴻儒的301團占據由宋墅經淳化鎮迄上莊之線,程智的302團占據右由方山左迄宋墅之線,該兩團先期修建可禦中口徑炮彈之第一線防備陣地。
疾風勁吹,旗手高擎的軍旗,在風中凜冽作響。頭戴藍綠色鋼盔的兵士,手持鋼槍,整齊列隊麵北而立,場麵寂靜厲穆。
在南京保衛戰即將打響之前,中心教誨總隊便是打算中的最精銳防衛軍隊,他們已經在南京地區駐防四五年,被稱作蔣介石的“鐵衛隊”,轄有三個步兵旅,仿效德國步兵的體例,全隊3萬多人,是南京保衛戰中設備最好、氣力最強的軍隊,總隊長桂永清,參謀長邱清泉。
汗青的時針轉入了1937年的12月。
在上海連月來的陣地戰和撤退沿途的阻擊戰中,74軍元氣大虧,連排長傷亡甚多,兵士缺員更加嚴峻,師團長們都但願軍隊能夠停下來,作恰當整補以後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