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騮陸軍少將360團團長

一九四二年一月,我遠征軍入緬協同英軍作戰,挫日軍於同古,敗日軍於仁安羌,因解英軍之危,深博聯盟諸國好評。同年四月,日本在本土遭受盟軍轟炸後,為粉飾失利,安寧國渾家心,乃集結了十萬兵力,策動了浙東守勢。我軍在逐次予進犯日軍以打擊後,乃向敵後轉進。俟浙贛全線均陷敵手,我軍立於八月停止全線反攻,取腰斬日軍之計謀,遂持續光複失土,敵乃倉促撤退。“縱觀此次戰役敵軍以十餘萬之眾,原圖永占我東部本地各地,以粉飾其敗症並減弱其本土上空之威脅,卒至損兵折將敗相益彰,打算被我完整粉碎。且敵此次利用軍隊達十餘單位之多,其東拚西湊力量乾枯之景象能夠想見,其崩潰實已不遠。”

馮安邦-陸軍中將42軍軍長

楊懷-陸軍少將359團團長

唐聚五-陸軍少將東北遊擊司令

一九四一年底至一九四二年初的第三次長沙會戰,日本為管束gmd軍隊策應盟軍在廣州、香港方麵的作戰,並詭計打通粵漢鐵路,消弭承平洋西岸陸空威脅,又糾結三個半師七萬餘人圍攻長沙,並於一九四二年一月一日始向長沙猛撲。我軍既按預定打算沉著應戰,又以嶽麓山炮兵適時轟擊仇敵,鏖戰四日,予敵以重創後,我遂以十個軍的兵力,由四周八方實施總反攻,日軍後路遂絕,士氣頹廢,有力掙紮,死傷慘痛,乃於四日晚間突圍北竄,其急調的鄂南救兵,又遭我軍阻擊,幾全軍毀滅。是役打死日軍五萬六千九百多人,為珍珠港事件以後,我軍在中國疆場的第一次守勢,也是同盟國在承平洋戰役初期連續串失利中首開的勝利記載。英國《泰晤士報》頒發批評稱:“十仲春七日以來,聯盟軍獨一決定性勝利係華軍之長沙大捷”。《倫敦每日電訊報》尤稱:“際此遠東陰霧密佈中,唯長沙上空之雲彩確見光輝奪目。”

黃梅興-陸軍中將264旅旅長

齊學啟-陸軍中將38師副師長

劉震東-陸軍中將五戰區二路遊擊司令

同年十一月,於鄂西會戰中挫敗的日寇,為截斷我軍川、鄂、湘間之聯絡,把握洞庭湖之全數資本,占有我湘西北之流派常德,突破我反攻籌辦,遂糾結十萬兵力自十一月二日始,以第一一六師團進犯常德,第三師團趨桃源,第六十八師團進德山,第四十師團侵漢壽。因我軍狠惡抗擊,日軍不能得逞,遂複轉西攻,陷石門,沛縣,徑趨桃源,其右翼亦由安鄉攻占漢壽,圍攻常德。我餘萬程師遂與之苦戰十餘日,並偕赴援的第九戰區四個軍,於十仲春八日光複常德。第六戰區各部也轉取守勢,前後光複南縣,安鄉,沛縣,淞滋,公安等地。十仲春底,儘複戰前態勢。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