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瓷盒[第3頁/共3頁]

瓷器真的在路上。

人們說這是邊疆友愛的意味,一名修士在他的自傳中記錄下這類明示著明西邊疆貿易繁華的氣象。

北洋二期隨船運輸的輜重,那些青瓷盤白瓷碗用稻草繩捆束避震塞進船艙,比運送的百姓人丁多很多,十五萬餘隻瓷器單是放下船便是一趟大工程。

並且在每套上等漆盒翻開的上蓋內側,都有陳沐親筆留名手書贈言。

若無汗青意義或精雕細琢,上等細瓷碗盤杯瓶的代價是一隻三至五錢銀子,劣等細瓷則更加便宜,三至五分銀可買十隻。

他們趕著幾架馬車的糧食,在王家堡換幾千通寶,或乾脆用白銀打通寶,因為銀幣的鍛造工藝不好,一枚一兩重的銀幣能換八百通寶。

畢竟墨西哥城的織絲廠因為冇有南洋生絲輸入與厥後的起兵做亂已經好久冇有出產過這些東西了。

漆木盒的造價,乃至超越了一套瓷器。

但瓷器如果跟著綢緞一同運來,也早該到了,但它們冇有,這些成批的瓷器在亞洲經略的號令下重新緩緩分裝,鋸木場儘力製作精彩漆盒,遵循瓷器的斑紋、燒紋分裝成套,放入嚴絲合縫的漆盒中。

彆人題字關頭在字,留名隻是此中之一,而他們的陳大帥呢?關頭在名,提甚麼字倒並不首要,乃至連詠鵝。

以是在暮年外洋的南洋,諸如婆羅洲等地,即便有海貿的溢價,平常百姓家中仍可添置一隻作為家寶。

在大明,瓷器是一種日用中的豪侈品,分粗瓷分細瓷、粗瓷細瓷又分上中下三等,但即便是上等細瓷,代價也冇有很貴。

自打趙士楨入幕府,這幾年下來賽驢公在書法之道的成就並無涓滴進步,不過他已經完整放飛自我了,熟諳到本身不必依托外物舉高身價以後他過得很輕鬆,為四千七百餘套上等漆盒寫贈言是筆走遊龍得心應手。

西邊自在啊!

袋子上還印著大字:麪粉半石。

Tip:拒接垃圾,隻做精品。每一本書都經過挑選和稽覈。
X